■ 秦 生 高胜国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布了《十月份作战纲领》(即“宁夏战役计划”)。党中央认为,这一计划“实政治、军事、经济、国内、国际之主要一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宁夏战役计划是在国际国内形势急剧发展变化的历史转折关头,党中央经过慎重思考制定的,党和红军也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遗憾的是这一“主要一环”的计划最终并没有实现。因而,搞清这一战略计划搁置的原因,对了解党中央这一时期战略思想的演变及红军的行动方针和形势的发展变化有重要的启示。本文试就此进行一些探索。
一、宁夏战役计划的形成和被迫搁置
1.宁夏战役计划的提出。宁夏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史上唯一一次以寻求共产国际和苏联直接援助为目的的军事行动,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史上唯一一次以寻求军事援助为目的的军事行动。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北上先后到达甘南,与西征的红一方面军在甘肃境内将形成互为犄角、互相策应的有利战略格局之时,中共中央在8月10日举行的政治局会议上,适时制定了红军三个方面军合力夺取宁夏、打通苏联的战略方针。这一战略计划在征询三个方面军意见后,于8月25日报告共产国际。9月7日,共产国际在克里姆林宫讨论中国问题,认为可以同意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通过向宁夏和新疆运送武器支持中国红军的计划草案。9月11日,共产国际书记处讨论决定:提前“在中国红军攻占宁夏地区后提供1.5万——2万支步枪、8门炮、10门追击炮和相应数量的外国制式弹药。武器将于1936年12月集中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边境,将通过知名的乌拉圭洋行售出,为运进宁夏作准备。”①同日,共产国际书记处复电中共中央,表示同意“占领宁夏区域和甘肃西部的计划”,并承诺“在占领宁夏区域以后,将给你们帮助”。
9月14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致电三军领导人,阐明中央打通苏联的方针,并对三个方面军的行动进行重点部署,明确要求红军各部,“在这一对于中国红军之发展与中国抗日战争之发动有决定意义的战略行动中,三个方面军须用最大的努力与最密切的团结以赴之”。
至此,遵义会议之后,经过中共中央多次酝酿、逐步成熟的“打通苏联”的战略方针,终于以宁夏战役计划的方式得以确定并准备实施。
2.《十月份作战纲领的发布》。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境内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使实施宁夏战役、打通苏联战略方针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实施的时机也基本成熟,宁夏战役有了提前实现的前提和可能。
面对红军三军会师局面,蒋介石制定了“通渭会战”计划,调兵遣将,企图在西兰通道地区与红军会战,给红军主力以致命打击;对所剩“残匪”,予以和平“收编”。
张学良不愿打内战,立刻向中共通报了“通渭会战”的情报,表示将尽量拖延,并建议迅速执行宁夏战役;敌情的发展使中央开始考虑“提早攻宁问题”;①同时苏联方面也希望红军尽早实施占领宁夏的方针。
战场态势的变化使中共中央原来设想12月占领宁夏的计划不得不进行调整,准备不待结冰,而于10至11月即造船渡河,夺取宁夏。红军总部和四方面军领导人也考虑,“目前整个行动方针:首先争取在靖远附近于结冰前渡河,尽量避免决战,万不得已时,可作部分的决战。”并建议: “四方面军于十日全集会宁、界石铺一带,并准备先以一个军速抢渡。”②
提早执行宁夏战役,关键的一个因素是渡河技术。时任中共陕甘宁省委书记的李富春报告中央:宁夏群众很好,马部恐慌,除少数据点外大部围寨可不战而定,“并有抢夺渡船之可能”③。而红四方面军有船工约百余,造船力“能造容五十人船二十只”、“如能多搜集旧木船尚可应需”。④
由于各方的意见基本统一。而且渡河的技术问题也能解决,中央决定提早攻宁。10月5日中央给红军总部和四方面军领导人发报,表示“同意迅速从靖远、中卫渡河之意见,但甘谷、庄浪仍宜配置必要兵力迟滞胡敌任掩护二方面军北进”。
在确定了提早攻宁的部署后,红军各部开始为渡河做准备,宁夏战役提前实施的技术条件基本成熟。
193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和军委正式发布了夺取宁夏的具体战略部署——《十月份作战纲领》。《十月份作战纲领》提出:“攻宁部队准备以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全部及定盐一部、四方面军之三个军组成之,其余两个军及二方面军全部,一方面军之独四师组成向南防御部队,可能与必要时,抽一部参加攻宁。”十月份作战纲领明确规定:“攻宁开始时机依造船情况决定,但至迟十一月十号前须完成一切攻宁准备。”
为了统一宁夏战役的军事指挥,中央书记处决定三个方面军的行动由朱德、张国焘“以总司令、总政委的名义,依照中央与军委的决定组织指挥”,而《十月份作战纲领》的各项任务,亦由“朱张两总及各方面军首长以个别命令行之”⑤。
至此,宁夏战役计划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
3.宁夏战役计划被迫搁置。《十月份作战纲领》颁布后,红军各部开始实施宁夏战役计划。1936年10月24日,红四方面军三十军抢渡黄河成功,标志宁夏战役正式实施。10月25日至30日,红四方面军之三十军、九军、五军及总部渡过了黄河,并控制了一条山、五佛寺等战略要地,打开了北进宁夏的门户。但这时河东的敌人,正齐头并进,全力向北压迫。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按照中央的部署多次设伏诱歼敌人,但均未成功。而敌人却控制了靖远、打拉池、中卫等地,打通了增援宁夏的道路,隔断了红军主力同河西部队的联系,宁夏战役计划被迫搁置。
宁夏战役被迫搁置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主观方面的问题,也有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原因,也有间接的因素;既是军事力量强弱对比的结果,也是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影响。
二、宁夏战役计划搁置的外部因素
1.日本进攻绥远引发了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宁夏战役准备和开始实施之际,正是日本企图吞并内蒙古地区,策划进攻绥远的时候。1936年11月后,伪蒙军陆续开始由察北向绥远境内之百灵庙、商都等地大举调动,绥远军事形势日趋严峻;11月5日,经过密谋策划,内蒙王公德穆楚克栋匐普向绥远省主席兼第三十五军军长傅作义发出宣战性通电;13日,伪蒙军开始发炮袭击,傅作义率部奋起抵抗,绥远抗战爆发。
对于绥远的局势,中共从民族利益出发,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关注。1936年,中共中央先后派人前往晋绥,向阎锡山、傅作义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0月15日,毛泽东又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名义发表谈话,指出:在察晋绥三省形势危急万分之时,“苏维埃愿以全力援助,并愿以全国红军之主力为先锋,与日寇决一死战”①。10月25日,毛泽东再派彭雪枫亲送他的信给傅作义,阐释了红军抗日报国的决心。10月26日,毛泽东和红军将领朱德、张国焘、彭德怀等46人致书蒋介石及国民革命军西北各将领,表示: “只要贵党政府决心抗战,红军愿作前驱”。②
正如毛泽东向国民党方面和晋绥当局所真诚表白的那样,中共中央实施宁夏战役划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实现红军参与对日作战,193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给共产国际的电报中对此有清楚不过的反映:“为着避免与南京冲突,便利同国民党成立反日,为着靠近苏联反对日本截断中苏关系的企图,为着保全现有根据地,红军主力必须占领甘肃西部或宁夏、绥远一带。”
但中共方面的抗日诚意并投有被国民党和晋绥当局接受;相反,晋绥当局反倒担心绥远守军会陷入前有日伪、后有红军夹击的困局。在傅作义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的关键时刻,如果红军继续强取宁夏,就有在全国各界热情支持的抗日部队背后发动进攻的嫌疑,这在政治上对中共极为不利。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状况下,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开始有了暂缓实施宁夏战役的想法。为了使绥远的傅作义部消除后顾之忧,毛泽东在10月26日给傅作义的信中郑重表示:“红军虽志切抗战,但在未得友军谅解,尤其在未得抗战区之友军及地方行政长官之谅解以前,决不冒然向抗战阵地开进。”10月30日,中共中央给共产国际的电报中也委婉地表达出要推迟宁夏战役。
绥远危急不是宁夏战役搁置的直接原因,但绥远抗战使宁夏战役实施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苏联方面改变了援助中国红军的地点。
2.共产国际改变了援助方向。苏联方面对绥远危急早有了解,9月6日,中革军委也向共产国际发报说明:七八月以来,日寇指使伪蒙军队侵入绥东与傅作义部迄在对持中。……以经营整个西北,切断中苏蒙联络为目的③。
苏联方面判断,日本西进的意图是造成对苏联合围的态势。鉴于红军北攻宁夏不但可以扩大苏区,壮大军事力量,而且还可以给西进的日本人以某种威慑,遏止日军西进。因此,在日本西侵绥远的迹象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共产国际仍然选定被日本方面看中的定远营作为援助红军的地点。但为了避免苏联和外蒙古直接卷入对日冲突,共产国际也对援助的有关事项做了严格的限制:一是援助的武器数量有限,而且没有红军所希望的重炮和飞机;二是委托一家外国公司以贸易的方式分两次运送到外蒙古边境的指定地点,苏联和外蒙不担负护送货物的责任;三是要求红军派遣足够数量的部队到边境接收货物。
然而,绥远形势的急剧变化超出了苏联的预料,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改变援助地点:“……现已经决定目前不采用从外蒙帮助的方法。同时我们正在研究经过新疆帮助的方法。”共产国际对改变援助地点的解释有三点:在严冬和沙漠的环境之下,派数千中国红军到外蒙边境护送运输是不可能的:日本飞机有对红军及汽车轰炸可能:最关键是第三条,苏联方面担心“有引起日本与苏联严重冲突的可能”①。
取得援助是宁夏战役计划制定和实施的主要目标和前提条件,共产国际改变援助地点,成为导致宁夏战役计划搁置的直接原因。
3.战场态势的急剧变化严重影响到宁夏战役的实现。宁夏战役计划提出之时,蒋介石忙于处理两广事件,无力北顾;《十月份作战纲领》发布时的战场形势虽日趋复杂,但红军仍然有机会夺取宁夏。但是,10月中旬以来战场形势有了新的变化。10月21日。在国民党第三路总司令朱绍良的指挥下,敌胡宗南部、王均部、毛炳文部、关麟征部从东、西、南三路向静宁、通渭、会宁地区的红军围攻。22日,蒋介石亲自飞抵西安进行督战。稍后,敌人进占了靖远、打拉池、中卫等地,快速推进到黄河东岸。敌情的变化完全打乱了宁夏战役计划的部署。这样,因为战场形势的迅速变化,一、四方面军的主力被敌分割,宁夏战役继续进行的战机丧失。对此,毛泽东在11月13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指出:“红军的行动方向,原来是向宁夏,被蒋介石破坏了,现在要改变”。
三、宁夏战役被迫搁置的内在原因
1.张国焘消极避战延误了战机。宁夏战役计划从一开始就强调三个方面军联合一致行动才能取得胜利。这一点在中共中央给红军总部和三个方面军的一系列电报和指示中都表述得很清楚。但在宁夏战役计划的准备和具体实施过程中,时任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却没有贯彻和执行。
首先,北上甘肃后,张国焘与中央在进行宁夏战役还是进军河西走廊的争论,迁延了时间,直接影响了宁夏战役的充分准备,使红军丧失了“滞阻胡宗南之西进”的时机,终使西兰大道被“胡宗南切断”,“使妨碍尔后一、四两方面军夺取宁夏之行动”②。
其次,《十月份作战纲领》制定后,张国焘破坏了海打战役的实施,从而使红军丧失了军事上的主动。在敌人十几个师由南向北大举进攻之时,中共中央认为打击胡敌是顺利进行宁夏战役的前提和关键。前敌总指挥部也为此积极组织海打以南战役。对于中央的部署,张国焘表面上表示同意,但实际上却命令红四军撤至贺家集、兴仁堡,红三十一军撤至同心城、王家团庄。这样以阻止南敌为核心的海打战役未能落实,红军主力不得不从打拉池地区向东转移。红军河东主力与渡河部队的联系被敌人隔断。
对于张国焘不积极配合而导致宁夏战役计划搁置的责任,中共中央在1936年10月29日给共产国际的电报中即有明确的结论:中央军委屡次命国焘坚决打击南面追敌,只有停顿南敌之追击,方能北取宁夏,但国焘畏敌过右,始终不愿执行命令,欲北进取得接济后再打南敌。《彭德怀自述》中记述:“张国焘多次破坏作战部署,使我们不得不放弃豫旺以西大块土地。”李先念在《关于西路军历史上几个问题的说明》中也说:“张国焘……心怀鬼胎,企图乘中央决定渡河攻宁之机,到河西去发展势力,与中央分庭抗礼。”这种看法,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2.红四方面军渡河部队难以单独完成宁夏战役。在红军被敌军和黄河天堑分割开的形势下,军委曾有让红四方面军渡河部队单独完成宁夏战役的考虑。红四方面军是一支长期独立战斗而且也善于独立作战的英雄部队。但是,在得不到主力红军的配合和协助的条件下,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认为单独攻宁困难很大:首先,一条山地区“人户稀少,粮缺水咸,没有补充来源,决非大军久驻之地”。③第二,景泰一线地形开阔,堡寨稀疏,不便红军集结隐蔽,却利于敌骑兵的运动和突击。第三,北取定远营,需要通过四天以上的行程的腾格里大沙漠,缺粮、缺水、缺骆驼的渡河部队,很难完成任务:而且,苏联的军用物资何时到达,还是未知数。孤军深入,取不到援助物资,就有被宁马封锁和消灭的危险。第四,据侦察,河东敌人有向宁夏增兵企图。渡河部队将很难单独完成攻宁任务的困难和理由向红军总部和中央军委作了汇报。考虑到各种因素,中央军委放弃了渡河部队单独攻宁的想法,准备了三个多月的宁夏战役计划不得不被迫中止。
3.军委对实施宁夏战役计划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宁夏战役计划制定和实施不仅照顾到当时敌我友三方的具体情况,而且也充分考虑到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和共产国际的态度。但是,对于实施这一重要军事行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军委的估计和准备仍显不足。
首先,表现在对绥远危急之后国际形势复杂性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对苏联改变援助方向的决定缺乏应有的准备。因此在确定红四方面军渡河部队下一步的行动方向时,显得迟疑、仓促和不成熟。
其次,表现在对国民党当局坚持内战的顽固态度估计和应对准备不够充分。宁夏战役前,国共双方、苏联以及西北方面都出现了形势渐好的和谈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方面对蒋介石反共的态度估计不足,认为蒋介石仅仅是想“欲给我打击,迫我就范”;虽然“在短期内拼命一干之可能仍是有的”,但“南敌不能持久”①。尽管张学良事先已向中共通报了敌情,但由于认识的误差,故此红军没有及早作出沉重打击敌人有生力量、给敌人的行动以坚决遏制的决心,而只是侧重于“对敌采迟滞其前进方针”,并且“判定在敌情地形等条件下,可能达此目的”,这样,使红军方面在战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失去了抢占先机的良好时机,最终导致战场形势逆转,红军被黄河天堑和敌人的重兵分割。
第三,表现在对张国焘不积极击破南敌的消极态度估计不足。中央尽管对“国焘有出凉州不愿出宁夏之意”有所警觉,但对其消极避战估计不足,也没有及时采取应对的措施,而将前线指挥权交于两总。以至于参与宁夏战役的红军各部出现相互协调不够、步调不一的问题,丧失了多次打击敌人的有利时机,致使敌人最终割断了河西红军与河东主力之间的联系。
关于中央对实施宁夏战役计划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估计不足的失误,毛泽东在11月1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做了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本来打宁夏就是没有多大把握的,只是过去没有看得这样严重。现在计划失败了,红军必须改变行动方向,以求生存”②。
宁夏战役计划就其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看,无疑是正确的。如果这一计划能够顺利实现,既不会有后来西路军的失败,就整个中国革命的局面讲也会大不相同,可能会更加有利。客观存在的事实又是最好的老师,宁夏战役计划搁置的原因也启示我们,战略目标与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我们不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恰当地分析与把握实现战略目标的可能,也要对实施计划进程中主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有充分的认识与准备,积极引导态势向有利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事物向着预定目标演进,最终实现既定的战略计划。
(摘自《甘肃党史工作》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