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对俄罗斯、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社会转型的思考

2014-12-03 11:33

◆ 刘国营 

20149月中旬,我有幸参加了由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宋建钢带领的“前苏联、东欧共产党亡党亡国的经验教训”课题研究组,前往俄罗斯、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以下简称三国)等东欧国家。通过参观十几处与三国政治、历史和文化发展有关的遗址、遗迹、纪念场所,并参加座谈交流会,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这些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加深了我对三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为剖析苏联模式兴衰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能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国当前面临的执政形势,为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供借鉴。 

对俄罗斯社会发展现状的一些观察 

俄罗斯人在这块土地上已经生活了上千年了,直到20世纪初沙皇政府被推翻,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才正式成立苏联,但是俄罗斯仍然是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俄罗斯社会政治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转变,政治多元化得到广泛推行,多党制体系逐渐生成,最终解除了苏联共产党的核心权力,导致苏联解体,出现了“亡党亡国”的局面。苏联的解体,不仅是政治上的解体,也是思想上的解体。随着祖国领土的龟裂,各种思想纷沓而至。没有了民族文化向心力的引导作用,各民族、各团体、各阶层,甚至每个人都被一种离心力所左右而各奔东西,再没有像苏联时期的统一的社会主义观念或情感把人们聚合在一起。直到今天,尽管统一俄罗斯党在多年纷争的局面中凸显出来,他们想通过自己政党的努力,使俄罗斯联邦公民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参与社会政治活动、选举和全民公决,但是,诸多反对党的反对意见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他们长远计划的实现。 

但是,俄罗斯是一个受上帝眷顾的国家,占世界1/6的领土只需养活1.4亿人口,这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能实现能源自给的国家。俄罗斯各种资源储量几乎都位于世界前列,特别是在其他国家非常短缺的矿物、森林、土地、水资源等方面,俄罗斯的优势都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俄罗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甚至在军事上和能源上还是一个世界性强国,社会转轨二十多年来,俄罗斯在经济方面也不能说没有发展,但由于发展速度大起大落、发展方式单一,因而发展程度也有限。虽然在2000年以后,饱尝激进型经济改革恶果的俄罗斯政府开始走上一条“市场经济+民主原则+俄罗斯现实”的经济发展道路,在产权改革、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努力,俄罗斯居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但是也出现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一些俄罗斯老年人甚至开始怀念苏联时代实惠、踏实的生活。 

罗共政权瞬间被颠覆 

1989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共产党、工人党、劳动党执政的政权相继被推翻。其中罗马尼亚与其他东欧国家的转型不同,当所谓的“民主化”浪潮席卷东欧各国之时,罗马尼亚共产党曾岿然不动。198911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召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罗共总书记齐奥塞斯库重申坚持过去的路线和政策不变,并指名批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走资本主义道路。然而就在同年十二月,罗马尼亚的局势急转直下,南部城市蒂米什瓦拉爆发反政府的示威游行,很快波及全国并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形成高潮,军队失去控制,罗马尼亚救国委员会宣告成立,罗共政权瞬间被颠覆。齐奥塞斯库夫妇在被杀害前的一刹那,高呼“打倒叛徒!罗马尼亚万岁!”悲哉!壮哉! 

罗共政权在瞬间被颠覆不是偶然的。在经济领域,罗共在执政后,不是根据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是全面移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奉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在政治领域,罗马尼亚始终坚持党政高度合一的集中体制,特别是齐的夫人在政坛上地位显赫,被称之为罗共的“二号人物”,家族的其他成员也身居要职,逐渐形成了“齐奥塞斯库王朝”。 

罗共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剧变的态度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认为是“革命”,结束了齐奥塞斯库的专制统治,开始了新生活,使人民获得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第二种认为是“政变”,是政治斗争的结果,利用人民群众对齐奥塞斯库的不满,以非法的手段,推翻了合法的政权。第三种认为是“事件”,齐奥塞斯库一生做了不少好事,但也犯了许多严重错误。齐的结局应该是下台,但不该如此被枪决。 

现在的罗马尼亚不仅加入了北约,而且加入了欧盟,总的看来开放度都比较高,但城市基础设施都很陈旧,市政建设也比较滞后。特别是首都布加勒斯特,城市似乎没有任何规划,高矮新旧建筑混在一起,各处给人的感觉都是乱七八糟。据说布加勒斯特曾被誉为“巴尔干半岛上的巴黎”,但实地一看实在名不副实。 

匈牙利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 

1988年,匈牙利发生了社会动荡,出现了许多“反对派小集团和运动”。翌年执政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在中央全会上发表公报,号召全党积极行动起来,消除经济、政治和道德危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多党制。此后,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内部矛盾激化并发生分裂,涌现出各种政治组织。匈执政党,反对派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联合举行圆桌会议并达成协议,修改宪法,制定政党活动法,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最终在自由选举中,由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名而来的匈牙利社会党败北,反对党大获全胜。 

匈牙利社会动荡,政权更替看似平稳,其实匈牙利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早在二战之前,匈牙利长期依附奥地利和德国,他们的文化生活习俗更接近西欧国家。二战之后,匈牙利有着波兰一样的被强加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经历。1956年匈牙利人民举行起义,要求摆脱苏联模式、进行改革发展,随之演变成了一场反苏控制的民族大对抗,迫使苏联出兵镇压,有20万人逃亡西方国家。史称“匈牙利事件”。20世纪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政策之后,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匈牙利不失时机,转而投到西方的怀抱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苏东剧变的反思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面既有苏联没有很好地解决自身问题等内因,也包括西方国家的外部影响。 

首先,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是苏联国内各种矛盾被激化,苏共没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进而导致了苏东剧变,这也是剧变发生的内因所在。这些矛盾包括过时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危机重重。当苏共开始着手解决这些矛盾时,又错将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这也成了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同时,苏联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固然巨大,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这逐渐使人民对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成为了苏联解体的重要推力之一。 

其次,苏东剧变也受到了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东特别是苏联所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是一种非暴力的衍生变化过程。西方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意识形态攻心战,导致苏共意识形态混乱,最终丧失对国家的领导权。中国有句俗语:树倒猢狲散。诸如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的剧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共的动摇和对华约成员国控制的减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政策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也不乏推行其“新思维”,以使所谓“戈尔巴乔夫派”在东欧各国上台的意图。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其结果是导致共产党的分裂,有的主动让权,有的被迫交权,使近半个世纪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毁于一旦。 

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加快“改革”的过程中,发生了出乎人们意料的历史性悲剧: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具有90多年历史的苏联共产党被解散,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辽阔领土、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被肢解了。这种由完善社会主义的“改革”到摧毁社会主义的“改向”的转变,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最大的挫折,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极其宝贵的历史教训。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一方面,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以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另一方面,党的建设也必须努力摆脱高度集权的模式,寻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新路子、新模式。要按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把党建设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如果生产力不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社会主义优越性就会丧失最根本的经济源泉。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动摇和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判断我们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始终注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社会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防范和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生活方式的侵袭。应该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实际,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事实证明,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才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必须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使劳动人民平等地参与国家的管理,保持社会的稳定,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目标,要求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突出的地位,既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完整地体现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