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为了和平的纪念

2016-02-17 10:12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18次提及“和平”,体现了中国对和平的珍视,鲜明表达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这是一次为了和平的纪念。 

一、为了和平裁军30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裁减军队员额30万。这一庄严承诺,对外展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和平的愿望和信心,释放出推动国际军控和裁军的积极态度,让世界为之瞩目和震撼。对内,裁军并不代表和平防御力量的松懈,而是伴随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改革,打造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精武之师。可以预见,裁军只是我军结构优化、实现更大改革的一个序曲。强大的军队是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尊严的必需,也是防御性国防策略、地区安全局势保障的需要,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石。 

抚今追昔,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中国仍然面临多元复杂的外部安全威胁:有的国家在涉我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一直采取挑衅行动,有的国家忙于发展军力、扩军备战,这些外部威胁时刻提醒着我们强大国防的重要性。就我国内部而言,各种分裂势力日益猖獗并与国际反华势力遥相呼应,维护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维护发展利益的任务艰巨繁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依然决定裁减军队员额30万,一方面彰显了中国的自信,表明我们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再次昭示世界,中国始终不渝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真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 

二、为了和平永远不称霸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因为中国有着坚持和平发展的民族基因,和平、和睦、和谐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和”文化源远流长。从2100年前的丝绸之路到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从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中国近代史到抵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史……中国历史跌宕起伏的历程向世人证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战国时代,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图强。商鞅第一次见孝公时,与孝公谈论“帝道”,孝公不但听得打瞌睡,还责骂推荐商鞅的景监。第二次,商鞅与孝公谈论“王道”,孝公还是听不下去。直到第三次,商鞅讲“霸道”,孝公才欣然起用商鞅,商鞅得以推动变法。商鞅舍“仁”政推行“霸道”变法,虽然使秦得以一统六国,却仅仅绵延了二世。大汉朝建立以后,吸取秦朝败亡之教训,依“仁”治国,与民休息,终成正果。抗美援朝时,我们伤亡了数十万将士,却没有占领朝韩一寸土地;面对印度的挑衅,我们只是坚持正义,严惩对我国领土主权的侵占行为,也没有强占人家的土地。而日本以及西方一些国家叫嚣的中国威胁论,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量”,他们曾经走过“国强必霸”的路,从而认定全球发展只能是这样一个单一的模式,不承认和平崛起的中国。中国领导和中国人民深知,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辉煌成就,是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结果,更是三十多年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所造就的。中国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环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为了和平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78年前,日本军国主义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8年浴血奋战,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国家的积贫积弱,中华民族承载了太多的苦难,有3500万中国人伤亡,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一。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付出了沉重代价。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今天,我们之所以底气十足地告诉世界,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这不是简单的祈祷,而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中国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和平稳定。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这是中国人民的正义和平之声。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促进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党史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