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跟随毛主席过六盘山

2016-11-21 14:57

在震惊世界的红军长征中, 我一直在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 回想跟随毛主席过六盘山的情景, 使我终身难忘。 红军一路上斩关夺隘, 浴血苦战, 翻过没有人烟的雪山, 走过异常险恶的草地, 终于来到了漫漫征途上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下。 六盘山雄踞大西北, 虽然并不怎么高, 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位于甘肃、宁夏交界的地方, 是兰州、西安的一个门户 。 因为这座山是我们即将翻越的最后一座山, 红军战士的情绪非常高涨。

翻越六盘山前, 我们跟随毛主席先后在单家集、张易堡宿营, 各住了一天。 这一带是回民聚居的地区, 到达以前, 各级领导对部队进行了有关民族政策教育。 在行军路上, 毛主席一边走路, 一边对我们说; 回民有回民的规矩, 比如他们不吃猪肉 , 不说“猪”字, 这不奇怪。 一个国家, 一个地区, 直到一个家庭, 都有自己的规矩。 你尊重那些规矩, 他们就欢迎你, 搞得不好, 就要打架闹事的。 我们到了这些地区, 买羊肉、牛肉可以, 对于猪肉么, 提都不要提。 我们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和回族群众的关系, 尤其是路过回民的家, 不能冒冒失失地进去。 我们听了毛主席的这些话, 都牢牢地记住了。 那时候, 我的年龄很小, 对哪个民族究竟有哪些规矩知道得很少。 主席一路上对我们的谆谆教导, 使人难以忘怀。

我们从张易堡出发不久, 就踏上由西安通往兰州的西兰公路, 宁夏的隆德县城是公路的必经之地。 但我们没有沿公路前进, 转而进了一条小沟, 准备绕过隆德城翻越六盘山。 我在路上问:“主席, 为什么不走隆德县城呀?”主席听了幽默地说;“隆德县城里有敌人, 人家不让我们走嘛。 没关系, 不让我们过, 我们就多走点路, 绕开它。”

六盘山上的西兰公路是比较宽阔的, 它盘旋而上, 弯弯曲曲, 从远处望去, 很是壮观。 但我们没有走那条路, 以免同敌入纠缠, 耽误时间。 红军的目的是尽快到陕北去, 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合, 巩固和扩大陕甘苏区。 不出主席所料, 驻在隆德县城的敌人, 没敢出来侵扰我们。 绕过隆德县城之后, 我们开始翻六盘山。 六盘山是一座大山, 山上长着很多树木野草。 走在山路上, 毛主席的兴致非常好, 一边走一边问我们:“你们发现没有, 这座山很特殊, 它的走向和我们过去走过的山不大相同呀。”主席见我们说不上什么, 就又接着说“: 这座山离祁连山不远,是兵家要地, 古代这里打过很多仗的。”

毛主席在江西老根据地时, 有一个时期身体不太好, 开始长征的时候, 基本上康复了。 经过将近一年的长征, 主席虽然比过去瘦了, 但身体越来越健壮, 真是令人高兴。 翻越六盘山的时候, 眼看就快要到陕北啦, 主席也和大家一样, 心里格外振奋和愉快。 这时候, 他走在山间小路上, 精神焕发, 健步行进, 我们这些红小鬼, 稍不注意就跟不上了。 主席很少骑马, 大多是和我们一起走路。 他的马不是让给伤病员骑,就是用来驮东西。 那还是在到六盘山之前,我们和国民党部队打了一仗, 缴获敌人 100余匹马。国民党部队的这些军马,养得高大肥壮真叫人喜欢,不少首长都换了马,跟随主席的老余选来一匹膘肥体壮的枣红马,高兴地说:“主席,咱们也换一匹马吧?”

主席看了那匹马, 挺喜欢, 过了片刻, 摆手说:“不要换啦, 咱们那匹马从福建上杭到现在, 一直跟着我们走了两万里路, 也算是经过考验的了。”听主席这么一说, 我们几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别换啦, 别换啦!”那匹土黄马也把头直往老余怀里拱, 好像害怕把它丢下似的。 没有换成马, 老余过了一会儿, 又扛来一个皮马鞍子, 比起原来的那个木鞍子强多了。 但主席还是不同意换。

我们都知道, 那个木马鞍子是从江西带出来的,它最大的好处是前面有一块隆起的木头, 主席骑马时喜欢看书, 看书时, 便把缰绳挂在那隆起的木头上, 左手拿书, 右手扶着木鞍隆起的地方, 可坦然啦。 时间久了, 土黄马好像很懂主席的习惯似的, 当主席把缰绳挂在隆起的木头上时, 它便走得特别慢,格外稳当。 老余高高兴兴地把那个皮马鞍子送回去了。 从此, 他对土黄马和木马鞍子, 更加爱护了。 后来, 主席骑着那匹土黄马到了保安, 又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行军路上, 我们一边听主席给我们说古论今, 一边观看着附近的山色风光。 在越过一道山冈之后,主席转过身, 挥手招呼我们说:“休息会儿吧!”他习惯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 用右手摘掉帽子, 自然而然地伸开双腿, 一边休息, 一边眺望着远方, 高兴地说道:“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呀, 以后可以好好地写一写。 你们看, 天高云淡, 红旗漫卷, 大雁南飞, 六盘山的景色多好啊……”过了很久,我们才明白: 毛主席那是在吟诗作词哩。

翻过六盘山, 我们跟随主席来到陕北吴旗镇, 与陕北红军和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了。 党中央驻在瓦窑堡, 12 月的一天, 主席没有开会,也没有看书,静静地坐在桌前,用铅笔修饰长征路上吟诵过的诗词后,挥笔写出了《清平乐·六盘山》这篇著名的词章。 后来, 每当我看到毛主席的这首词的时候, 好像又跟随毛主席上六盘山似的, 心里觉得特别的亲切和高兴。 六盘山上, 那天高气爽, 红旗漫卷的情景,就又浮现在我们眼前。 我至今仍然能够背诵毛主席这首豪壮、美好的词:“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我们很快来到六盘山下的一个小村子——青石嘴附近。 前卫部队派人来报告主席说, 在青石嘴发现敌人的骑兵。 主席很快走到山头上。 从望远镜里看到敌人正在休息, 战马拴在树上, 村里还冒着炊烟。 敌人根本没有料到我们来到青石嘴。 毛主席当即对一军团的领导同志说:“立即命令一、四、五大队, 把敌人骑兵干掉, 我看着你们打!”主席对身边的同志说:“对敌人的骑兵, 不要怕 , 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那时候, 我们几乎没有和敌人骑兵打过仗, 原来听说这一带有宁夏二马(马鸿逵、马鸿宾)和东北军张学良的骑兵军, 究竟怎么打法, 大家心里一直没有底。 听主席这么一说, 心里都轻松多了。

青石嘴的敌骑兵在红军指战员的猛打猛冲下,顿时慌了手脚, 乱作一团, 人喊马嘶, 自相践踏。 有的还没来得及上马, 就被击毙; 有的刚跨上马, 还没坐稳, 就被打落马下。 残敌一看无法招架, 纷纷举手投降, 约半个小时, 就把敌骑兵歼灭了。 这一仗, 歼灭敌骑兵 200 余人, 缴获 100 余匹战马, 还有很多军用物资。 真是知己知彼,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称得上干净利落的歼灭战。 这时, 我想到绕过隆德县城时, 主席决定不惊动敌人,你守你的城, 我走我的路。 现在发现了敌人的骑兵, 主席又决定立即歼灭它。 又联想到红军四渡赤水, 抢占金沙江, 奇袭大渡河的战斗, 深深感到: 毛主席指挥打仗英明果断, 用兵如神啊!

我们上了一个小山坡, 再往前走, 就是三岔口了, 这时候, 我们发现有一队骑兵朝我们奔来, 大约20 人。 前哨接触后, 才意外地知道, 他们是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同志派来给毛主席送信的。 主席立即拆开信看了, 顿时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他高兴地说:“这下子好了, 可到家了。”主席高兴地挥笔写了回信, 立即给来人带回陕北去了。 我们快走到三岔口的时候主席兴奋地对我们说:“三岔口这个地方, 是不是京剧演的那个三岔口呢?”他见我们几个人都答不上来, 又接着说,“按道理应该是这个了, 你们知道么, 这里古代打过好多次仗。 穆桂英你们知道吧, 她就在这里打过仗的。”那时候, 我们都没有看过京剧, 历史知识也很少, 说不上来什么。 那天晚上, 我们就住在三岔口村。

我们跟随主席长征经过宁夏, 虽时间比较短, 但却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回民虽然是少数民族, 有他们自己的许多讲究, 但他们的住家居室及其日常生活很注意卫生, 家家户户都收拾得非常干净整洁。 回民群众对待红军很热情, 很容易说上话, 迎接红军的场面既热闹又隆重, 当然这与先期路过的红二十五军的深入宣传和良好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从进入宁夏开始, 我们的心情越来越高兴, 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们越走离陕北越近, 还因为越走沿途的商品越丰富了。 我们可以买到香烟、布料、牛皮、羊毛以及许多种药材。 只要有货, 回民就卖给我们, 真叫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因为这几个月以来,我们一直行走在语言不同的彝、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和人烟稀少的雪山草地, 连吃的喝的都没有, 还能有其他什么东西呢。 记得刚走出草地不久, 我们到了哈达铺那个小镇子时, 简直像到了大都市一样, 一下子买了很多香烟回来。 因为从毛尔盖以来,主席一直吸那种“毛尔盖牌”的土烟叶卷的烟。 主席见到我们买了很多烟, 笑着说:“你们呀, 买这么多干什么?往前走东西就更多了。”现在到这边一看, 果然跟主席预料的一样, 能够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我们胜利通过宁夏, 到达陕北。 回想长征路上,毛主席对我的谆谆教导和无微不至的关怀, 常常使我泪水盈眶。 我这个贫苦人家的穷孩子, 能跟随毛主席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 那难忘的日日夜夜, 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大无畏精神, 激励我在革命的征途上不断前进。

                录自《峥嵘岁月 ——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银川党史资料》, 中共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编, 2006 年12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