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难忘的炼钢日子与第一条沥青路

2014-08-01 16:26

■ 唐志军    陈俏羽

1958年8月、9月、10月,全国掀起大炼钢铁的热潮,银川专区(归甘肃管辖),也同样高举大跃进红旗,投入到火热的大炼钢铁运动中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之前,银川专区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还很落后,仅有银川毛厂、银川电厂、银川农具厂、银川铁合金厂、银川汽车修配厂等工业厂家,全市人口32万,一年实现工业总产值仅有3069万元。就是在这样一没有炼钢设备、技术;二缺乏资金、物力的困难条件下,全市人民上下齐努力,开始大炼钢铁。当年参加过银川大炼钢铁的原银川汽车修配厂铸锻车间主任、今年72岁的马知杰老人讲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 

为了营造大炼钢铁运动的政治气氛,当时(宁夏日报)报道,银川市有3家工厂有炼钢的成功经验,它们分别是:银川车胎厂炼钢2.5公斤,银川农具机械厂炼钢3.5公斤,银川电厂炼钢1.5公斤。钢炼出后,工人们抬着炼出的钢锭,分别向中共宁夏工委报喜。为此,(宁夏日报)发表了(比玫瑰还红的跃进之花——祝银川炼钢成功)的社论。 

在比学赶超的热潮中,1958年8月,银川汽车修配厂也接到了上级的炼钢任务指标,要求银川汽车修配厂在3个月内炼钢100吨,支援国家建设。厂子接到任务后,厂党委立即召开了全厂职工动员大会,号召全厂职工要积极投入到大炼钢铁的劳动竞赛中来。一时间,全厂职工热血沸腾,决心书、请战书、大幅标语铺天盖地,红旗迎风招展。 

马知杰所在的车间是全厂炼钢的主要车间,没有炼铁、炼钢技术员,银川专区给厂子请来了北京工业大学一名大学生当技术指导;没有专门炼铁炼钢的设备炉,他们土法上马.在原有8台化铁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新技术。为了支持全市炼钢运动,提高化铁炼钢产量,市民纷纷砸锅卖铁,把家里的斧头、刀、铁锹、油灯底座,以及家里所有带铁的废品全部卖给废品站,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银川汽车修配厂铸锻车间有8台化铁炉,化铁要用生铁、焦炭、石灰石等原料。焦炭用来烧炉,石灰石是起炉内清渣作用的,生铁要在摄氏1300度的高温下用一个多小时才能溶化成铁水韵,一座土炉能炼铁水100公斤左右。当时,由于受生产条件限制,没有炼钢设备,工人们就找来8个厚度1毫米、高3米、直径60厘米左右的大汽油桶,用耐火砖和耐火材料砌在汽油桶里面,造成了土转炼钢炉。生铁炼成铁水要一边溶化一边流到座勺里,铁水盛满后,两名工人抬着铁包再把铁水倒进土转炼钢炉内。高压鼓风机24小时不停地往炉里吹风,只见炉内燃烧的钢水沸腾翻液,火花四溅,直吹到炼炉内的火花少了,钢就炼成了。后来,由于用汽油桶做的土炼炉产量低,工人们又用5毫米厚的钢板做了8台2.5米高、直径1.2米的大转炉,一炉炼钢50公斤左右,由此提高了炼钢产量,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炼钢任务指标。

那时,炼出的钢没有质量标准,更没有检验条件,为了检验钢产品的质量,工人就抡起10磅的大锤,—块一块去检验钢锭,砸断的钢锭被视为不合格产品,没有断的钢锭就定为合格产品。

经过3个月的大炼钢铁运动,银川汽车修配厂终于完成了上级炼钢100吨的任务。炼出的钢拉到包头钢厂一化验,全部被定为不合格产品,退回工厂。工人们3个多月辛辛苦苦、汗流浃背炼出的钢成了一堆没用的废铁。 

今天,鸟瞰银川城,高楼林立,马路宽阔,街道、路面漂亮整洁,银川城市面貌建设经过近50年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居住在这个城市的大多数人已很难想象老银川城过去的真实原貌。那时的银川城破烂不堪,市政建设一片空白,全城没有一条沥青路,“雨天烂泥塘,夏天飞土场”是对老银川城的真实还原。抚今追昔,银川城的第—条路还要追溯到1959年。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告成立,在这全区人民欢庆的日子里,银川市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自治区成立以前,银川是隶属甘肃省管辖的一个专区,市政建设投资小,致使银川城市建设滞后,以至在自治区成立的喜庆日子里,落后的银川城还没有一条沥青路。这和自治区首府的地位不相适应。于是,新成立的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了尽快改善银川城市道路落后的状况,投资数万元,决定由自治区建设局牵头、银川市政公司施工,铺筑一条由西门(凤凰碑)到鼓楼,全长2000多米、街宽7米,银川有史以来的第一条沥青路。当年参加这条公路建设的陈觉民老人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经历,感慨万千。 

陈老说:“银川城市的主要道路是解放东西大街,路面是用石灰、黄土和碎粒沙石搅拌后铺在路面上的。1959年6月,这条沥青路在银川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动工。”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这条沥青路建设,银川市政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在设备落后、没有铺筑沥青路经验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冒着摄氏零上30多度的高温,用沥青灌入式工艺铺筑银川第—条沥青路面。当时没有搅拌机,铺筑沥青路需要把细沙子炒热,工人们找来一块铁板,用砖把4个拐角支起来,在铁板下点燃木柴,然后在铁板上炒细沙;没有炼沥青的大锅,就用一个大铁桶烧炼沥青,沥青和柴油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烧炼到摄氏170多度的高温。温度高了沥青会变稀,没有粘度,而稠了又粘不住细沙,因此,沥青温度要求不能高也不能低。有关部门还从上海请来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来帮助指导铺路。上海技术人员通过观察空气中上升烟雾的颜色和沥青沸腾程度来判断沥青的温度,然后再用勺子上下翻搅。

上海技术人员很有实际操作经验,他指导大家将沙子、沥青用勺子搅匀,然后开始铺撒,这样连续撒沙和沥青4-5次后,压路机再不停地碾压,碾压越细,细沙就在沥青的作用下均匀地固在路面上,路面顿时平整洁净好看起来。当年,解放西街就是这样一段一段由西向东从凤凰碑往鼓楼方向逐渐推进着。 

陈觉民回忆说,这段沥青路经过市政工人3个多月的艰苦施工,终于在1959年8月底铺筑结束并全面通车,一时成为当时银川城的一道亮丽风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