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大 庙

2014-08-01 16:53

■ 任全国

大庙是银川老城很有影响的地名,与“羊肉街口”等老地名一样沿用至今。历史上银川古城,寺庙甚多,其中坐落在现富宁街和前进街口的双宝菜 篮子超市就是“福宁寺”旧址。大庙是指坐落在富 宁街和大庙北巷与“福宁寺”隔街斜对的“福禄寺”。 据史料零星记载和民间传说,大庙最早兴建于明代中期,几百年天灾人祸的毁损,几经重建。为什么 叫“大庙”呢?因为大庙旧址原是湖泊湿地,地势 低洼,加之银川老城排水不畅,每逢夏季雨急,城 里的雨水都积涝成泽,数天不退。所以当年修建大庙时,为防范遭受水淹,修建大庙的人们就从城外 拉来黄土,垫起了五米多高、一亩左右的土台子。 建好的大庙坐西向东,有“大雄宝殿”、“天王殿” 等建筑,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取名“福禄寺”。由于高台的衬托,门厅宽阔,红门红柱高高在上, 庙宇显得高大宏伟,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大庙”。 久而久之,大庙的名气大于福禄寺。大庙还有南北 厢房,供僧侣居住。庙墙土砌灰抹,红色墙面十分醒目。大庙的正西面是一个小湖,碧水清澈。大庙 院内修有戏台,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大庙庙会, 庙内庙外热闹非凡,拜佛烧香,求神算卦,买卖交流, 访亲会友,看戏耍猴的人流络绎不绝。大庙在老银川城内城外,家喻户晓。1739 年的大地震,大庙毁 于一旦。十多年之后,在善男信女四处奔波积极鼓 动下,社会各界募捐筹款,出钱出力,大庙得以重建,大致恢复了原貌。但后面戏台没能复原,每逢 庙会搭个临时戏台,为老银川的老百姓演出。因一街两寺而颇具名气,大庙街由此得名,直到银川解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潮中,与时代步伐 格格不入的寺庙,香火冷清,日渐萧条。1956 年“福 宁寺”被拆改为商业用地,根据谐音将大庙街命名 为“富宁街”,寓意深长。大庙“福禄寺”也改作 它用,曾当过银川市公安局的临时办公场所。

1960 年大庙“福禄寺”也拆改成了豆制品加 工厂。上世纪 60 年代的三年困难时期,银川市城 镇居民口粮标准一降再降,副食、肉食、豆制品供 应更是捉襟见肘,饥饿困扰着市民,大庙豆品厂的 豆腐渣一时间成了抢手货。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寒 冬腊月,都要排队领号去买豆腐渣。人们把豆腐渣 掺些土豆、白菜、萝卜,用锅一煮,稍许放点面, 再撒把盐,就是一家人的主食。豆品厂的豆腐渣帮 助当时的银川市民与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后来,豆品厂搬迁到西门老桥西侧的唐徕渠下,大庙进行了简单的整修,用土坯砌了柜台,木 板搭起货架,摆了几口大缸装酱油、醋,变成经营 副食、蔬菜的蔬菜商店。从此,人们便把菜店叫“大 庙菜铺子”,成了附近富宁街、前进街、宗睦巷、 明德巷、自强巷、大庙北巷、建新巷几条街巷居民 光顾最频繁的地方。1962 年,银川市蔬菜公司投资, 又把“大庙菜铺子”装修一番,土台子变成了水泥 砖台。又填平了由小湖东端变成臭水坑的后院,砌 了几间菜场,增加了蔬菜、副食的花色品种,扩大了经营面积,改善了店容店貌。“大庙菜铺子”由 此成了银川老城西部最大的一家国营蔬菜门市部。

上世纪 60-70 年代,蔬菜生产是计划种植,销售由菜店独家经营,城市蔬菜紧张,市场供不应求。人 们为了能买到蔬菜,只要看到马路上有送菜的马车, 就一溜小跑到“大庙菜铺子”排队抢购。副食也是 凭票供应,肉票、豆腐票、粉条票、糖票等都是限 量供应。“大庙菜铺子” 柜台前经常是人流如云, 人声嘈杂,营业员也成了人们羡慕的“香饽饽”。 老百姓把当时最吃香的医生、司机等四大职业编成 顺口溜,“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营业员”。

1987 年为了改变“大庙菜铺子”的经营格局, 适应市场需求,银川市商业部门投资,建成营业面 积近三百平方米的富宁菜市场,经营蔬菜、副食、 肉食、调味品、豆制品及烟酒等七百余种商品。老 百姓按习惯仍把富宁菜市场叫做“大庙菜市场”, 当然也有普通话对银川方言的影响,“铺子”变成 了“市场”。“大庙”也成了富宁街中部和前进街西端的代名词,“大庙”地段的人气指数,在银川 老城西部数一数二。

从利民街到靠近大庙的前进街西段,两边店铺 林立,虽然每个店铺的门面都不大,密密匝匝地挨 着,平添了繁华和热闹。街道重新维修过,一路青 砖铺地,平整而干净,只是两边的居民楼显得破旧, 带着几分岁月的沧桑。大庙所在的富宁街中段亦是 如此,如若傍晚还有满街的烧烤,夏季的热闹一直 延续到深夜。

大庙的原址早已无庙宇的任何蛛丝马迹,现在 是一座五层大楼,从超市、娱乐中心、酒店不停地 变换着名称,唯一不同的是,它建于一个几米高的台子上,需要登上十来级台阶才能入内,如今称作 “速 8 酒店”。东北斜对面是双宝菜篮子超市,它 传承并扩大了“大庙菜市场”的功能,成了大庙及 周边居民光顾最多的地方。用“大庙”命名的有,原址北边的大庙北巷,向南穿过新华街有一个大庙 社区,北巷里有一个“大庙粮行”。但说到大庙,银川人都知道。 除去密集的商业网点,大庙原址东南斜对面的十六小学也支撑着大庙的人气指数。大庙后面的小湖,上世纪 50 年代湖面还有二、三十亩,最深处 有三米多,一直延伸到城墙根(现凤凰南街东侧)。 随着银川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到了 60 年代,湖面不断萎缩,犹如一个大水坑,宁夏电信 工程队占据了湖东。70 年代小湖消失,大庙新村 应运而生。在“大庙”住久了,发现这里很方便。 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都设有营业网点,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大庙”南侧有药店,富宁街北头 就是中医院。搬到新区,配把钥匙还要来“大庙”。 当然也有缺憾,富宁街没有公共交通,“大庙”不 通公交车。

银川古城庙宇众多源于明代,那时的银川称宁 夏镇城,是在西夏都城的旧址上修筑而成的一座军 事重镇。作为九边重镇,主要功能是防御北方蒙元残余势力的侵扰,战事频繁,致使宁夏镇城的人口 构成,有时驻军多于居民。军民为了祈求平安,各 路神仙都要供奉,故而庙宇偏多。半个多世纪以前 存在过的“大庙”,能够留名至今,既是银川历史 文化的积淀,也是地名简洁化的需求,还有中老年 朋友怀旧情结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庙” 的称谓也将会渐渐淡去。

                                                            (作者单位:中共银川市委政法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