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水洞沟

2016-02-17 10:20

水洞沟遗址 

水洞沟遗址位于银川管辖的灵武市西北,西距银川市区十九公里,南距灵武市区三十公里,距银川河东机场十公里左右,占地面积七点八平方公里。水洞沟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缘,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这里充满了雄浑奇特的荒谷神韵。按现在的行政区划,水洞沟人应该是远古的“银川人”。三万年前生活在水洞沟的“银川人”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水洞沟遗址又经历了些什么呢? 

水洞沟在灵武横山堡以西四公里的明长城南面,是一条远古时代自然形成的河沟,沟里渗出一条清澈见底的泉水。在与长城并行的水洞沟北面有一处断崖,就是著名的水洞沟遗址。1919年比利时考古爱好者肯特,从宁夏城(银川)前往陕西,在横城古渡东渡黄河,途径水洞沟时,发现了一具犀牛头骨化石和一件经过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消息传到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的耳中,他耿耿于怀,希冀能实地考察。1923年,德日进从巴黎赶到天津,约原天津自然博物馆天主教神父、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联袂西行。几经周折,到达水洞沟附近,住进了张梓经营的“张三小店”。当天晚饭后,德日进和桑志华来到水洞沟旁。在细微的水流声中,月夜显得格外寂静。他俩突然看到在小河切割的断崖上有磷火的奇特现象,便跑到沟下北崖上看了一会。返回小店后,他们找到张梓,给了他五块银元,比划着让张梓找了个大梯子,随后便去崖上挖掘。功夫不负有心人,挖掘获得一动物头骨化石。德日进和桑志华十分激动,便在“张三小店”住了下来,继续发掘。 

德日进和桑志华制订好考古计划,然后雇请民工在北崖断崖处,按考古程序进行挖掘。几十天后,德日进和桑志华将挖出三百多公斤石叶、石核、刮削器、端刮器、尖状器、砍斫器等旧石代石器,装入木箱,用八九匹骡马驮运回去。此外还有野驴、鬣狗、羚羊、牛、犀牛、马等动物化石,以及比较多的鸵鸟蛋碎片。德日进和桑志华回国后整整研究了五年。认为最能代表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的就是它的石器,而最能代表水洞沟技术水平的石器,其制造的精致程度和欧洲的莫斯特石器几乎相同。1928年,德日进、桑志华和另外两位法国史前学家步勒、步日耶在他们共同著述出版的《中国的旧石器》一书,详尽描述了中国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论证了与莫斯特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相似性。水洞沟从此闻名天下。 

三万年前的水洞沟,并不是如今的河床干涸,砾石沙丘遍布的荒漠之地。那时的自然风光犹如现在的亚热带地区,宽阔的湖泊里,碧波荡漾,岸边一簇簇低矮的灌木和丰茂的水草丛中,活跃着犀牛、野马、原始牛、羚羊等。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水洞沟遗址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银川人”生存的一幅生动画卷。当时尚处于原始群居阶段“银川人”,青壮年不分男女都要手持棍棒和石器,到湖边、草原上去狩猎。一旦捕获到动物,人们喜笑颜开,大家围坐在篝火之旁,将分得的肉块,在火上烤食。饱餐之余,年轻人便带上用驼鸟蛋皮制成的圆形穿孔项饰和耳饰,欢呼舞蹈。平时则主要靠挖些植物的根茎或是摘些野果、草籽艰难度日。 

水洞沟的发现,引起了中外考古专家的广泛关注。只是战乱频频,无暇顾及。1960年中国苏联联合考古队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在水洞沟挖得石器两千多件。1963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贾兰坡教授带领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原址东侧进行了第三次大规模考古挖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石斧、石磨盘等遗物,同时出土了野驴、犀牛、羚羊、鬣狗、转角羊、猪、牛和鸵鸟等十几种动物化石和一万一千多件石器。1980年,宁夏博物馆和宁夏地质局组织了第四次发掘,挖出古生物化石六十七件和各种打制石器、石片、刮削器、石箭头、石叶及大量镶嵌工具等六千七百多件,还首次发现了三件人工磨石。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共同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第五次发掘,共揭示了六个文化层,出土文物五千五百多件,其中十四件比纽扣略小,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在国内考古界是首次发现。水洞沟是我国三大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又是集旧石器晚期遗址、古窖址、古城堡、明长城为一体的遗址。1988年国务院将水洞沟遗址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对水洞沟遗址,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 

九十多年来,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几百件古动物化石。其中构成水洞沟文化基础的一些石制品、工具及石器制作修理技术,可以和欧洲、西亚、北非的莫斯特、奥瑞纳时期人类栖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娄哇石核,与欧洲相当古老的奥瑞纳文化的形状接近。对这种地区相隔遥远,文化雷同的现象,外国著名考古专家认为是人类“大距离迁徙的同化影响”。水洞沟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阐述区域性石器技术传统的成因,远古文化的发掘和变异,以及远古人类在东北亚的迁移、扩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对三万多年前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大致分两类,一类与欧洲旧石器中期的莫斯特文化和奥瑞纳文化接近,代表物有尖状器、圆头刮削器等。另一类石制品则秉承了华北旧石器时代传统,代表物有雕刻器等。这种东西方文化共生的现象在中国考古遗址里非常独特。就数量而言,水洞沟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绝大多数接近欧洲的莫斯特和奥瑞纳文化,“与欧洲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通过考古分析,水洞沟遗址的石器组合在中国旧石器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显示与欧洲和西亚、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石器文化的强烈联系,历来受中外史前考古学界关注。但是,水洞沟人到底是“西方来客”,还是“土著居民”,中外考古界、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国内一些专家认为,文化是相互渗透的,可以确定在旧石器时代,水洞沟人使用的技术大多数是欧洲的传统,他们的石制品体现了东西方传统的融合,水洞沟人可能本身就是西方人,也可能是传承文化的东方人。由于水洞沟以东再没有发现类似的文化遗迹,国外专家则认为是远古欧洲文化的东界。两、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欧洲文化和技术传统曾随着古人类的迁徙一度传入东亚,而当时水洞沟的湖盆地貌,水草肥美,适合人类居住。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的繁衍生息,展示了丰富珍贵的史前遗存。 

水洞沟文化酷似相隔几千公里的莫斯特文化,也使水洞沟文化笼罩在一层迷雾之中。如此遥远的两个地方,在两、三万年以前,怎么会出现相似的文化呢?有专家解释:第一,创造水洞沟文化的“银川人”和当时创造了莫斯特文化的尼安德特人之间有来往和交流;第二,水洞沟的“银川人”就是从莫斯特地区迁徙过来的,很有可能就是尼安德特人。也有专家认为:用现代的人种、地域观念去解释两、三万年前的“银川人”,牵强附会。因为基因学的兴起,已经否定了许多从考古学、语言学等方面论证的人类迁徙与演化。现代人的起源争议颇大,尚无定论。更何况莫斯特文化区域的人类化石,虽然是骨骼粗大,身材矮小的尼安德特人。但在两、三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突然之间销声匿迹了,研究表明与现代人瓜葛甚微。水洞沟的“银川人”是何许人也?有无后裔?几万年的迁徙与演化,现在是哪个人种民族的祖先?肯定还会争论不休,给后人留下深入探究的课题。 

水洞沟的明长城 

水洞沟地区还是明代古长城、烽燧、城堡、沟堑、墩台等军事防御建筑大观园。蜿蜒巍峨的长城,高台耸立的墩堠,古朴神秘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沟堑,仿佛看到“甲士拥矛驰战垒,将军拔剑逐胡兵。山前已卷长蛇势,幕外遥传班马声。”的历史画卷。 

明长城在宁夏境内分为北长城、西长城和东长城。水洞沟地区是东长城,起自黄河东岸的横城,经宁夏灵武、盐池两市县,入陕西定边县。明成化十年(1474年)修筑的长城,称“河东墙”,长三百多里。同时,还沿长城外侧挖了四万多个“品”字形的深坑,使敌骑不宜靠近长城墙体,以加强防守。时称“头道边”,俗称“边墙”。正德元年(1506年),嘉靖十年(1531年),因“河东墙”距沿长城所筑城堡十至二十里不等,不便于防守,又将长城南移至堡城处修筑,时称“头道边”,又称“明大边”。原筑于头道边之北的“河东墙”,称之为“二道边”。其中自清水营以西至横城黄河边的这段长城,加固了原有的“河东墙”,正是今天水洞沟地区所见的明长城。修筑长城时,有意将“草茂之地筑于其内,使虏绝牧,沙碛之地筑于其外,使虏不庐”。而于长城内侧又修筑了一条宁(宁夏城)盐(盐池县)大道,保障戍边军队后勤运输的需要。万历二年(1574年)后,逐渐成为通往宁夏府城(银川)的“黄金商道”。 

明代筑长城时,就地取材,多用黄土十至十四厘米夯层。为取水方便,“河东墙”沿边沟(清水河)而夯筑。靠近黄河处,就近取用河水,黄河水本为黄色,泥土加重则为紫铜色,长城及其它设施筑成后,呈现紫色,故又有“紫塞”之称。“紫塞”蜿蜒于岗峦层叠和山涧沟壑之中,似巨龙起伏,蔚为壮观。明代长城上每隔一百米至二百米,就有一个凸出墙外的台体,用于敌兵攻城时,守城将士可从台上突出的垛口,居高临下进行侧翼反击,控制架梯攻城。“两台相应,左右相救”,有利防守。台体突出墙体部分多在五米左右,基宽约十米,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墙台,它的顶部和墙体顶部同高,称之为墙台,或叫“跨墙墩台”。墙台在平时,可供士卒巡逻放哨,台顶上设有能够遮风挡雨的房屋。“每墩盖铺房一座,以为守军栖止”,称之为“墩铺”。另一种是敌台,不仅凸出长城墙体之外,顶部还要高出长城墙体顶部约四米。敌台顶部也建有房屋,平时也可供人居住,又可供储存粮草、兵器之用,类似近代的碉堡。 

水洞沟的藏兵洞 

水洞沟悬崖上的一个个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这是明代边防守军由地上转入地下,隐蔽军队,保护自己,待机出击,或在空旷处设伏兵的地道。长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紧密联系在一起,构筑了的明代立体军事防御建筑工程。几经沧桑,人们只知道“藏兵洞”道路曲折,如同迷宫,再加上洞顶坍塌,多处被土掩盖,洞内可能还设有陷阱,所以轻易不敢进洞走远。“藏兵洞”就成为一个十分神秘,望而生畏的去处。从2006年开始,对藏兵洞进行了保护性的清理、疏通。目前,供参观游览的藏兵洞长度近千米,清理面积约三千二百平方米。藏兵洞蜿蜒于悬壁之中,上下相通,左右相连,洞中分叉颇多,左盘右旋,确如迷宫一般。洞中除洞道外,左右辟有土屋,可以住人。洞内还设有粮食储藏室,有水井、灶房等,只要储藏充足,洞内将士不出洞,照样可以较长时间生存。藏兵洞高出沟底十多米,不怕水淹。几百年来,即便发山洪,藏兵洞都不曾为水淹过,可见明代军事建筑师的良苦用心。 

据初步调查,大峡谷南北两侧崖壁的藏兵洞总长度约在三千米左右。就目前已清理出的部分,对洞壁及已坍塌的洞顶,均采取了保护性的加固措施。重新面世的藏兵洞,结构可分为十部分:一是坑道。这是藏兵洞的主体,战时可用于军队调运、通行、出击,平时可作为兵士的休息住所。二是议事大厅。主要用于聚众开会,商议军机,研究布置军事行动等。三是观察口。它具有多功能的作用,既可作为守望口,用以观察洞外的动向,又是洞内通风透光的设备;在必要时,还可从这里出击。从洞口设施看,军士进洞后,可由一名或多名士兵守卫,即便城障被围,敌方也很难攻进洞内。四是指挥室,通道内在一定距离上设有指挥室,便于就近指挥作战。五是水井。这是洞内守军的生命水,生存底线。六是储藏室。主要用于储藏粮食等食物。只要粮食充备,就能较长时间坚守洞内。七是军用食堂。厨房巧妙的外设烟囱,烧火做饭,烟雾通过烟囱冒向洞外,避免在洞内熏害自身。八是兵器库,主要是用于存放箭枝、弹药等。九是炮台。因为明代已不是单纯的冷兵器时代,有了火炮的应用,可使被动防御变为主动防御。十是陷阱,深约一丈,陷阱内多设鹿角。因洞内只容单人通行,进洞之敌只能单线跟进,很容易落入陷阱的鹿角上。 

从大峡谷进入藏兵洞,出了洞口,就来到了红山(横山)堡城障。据说藏兵洞有三条通道可以进入红山堡,其余的两口洞口还没有找到,可见当年在这个立体防御工程中,上下连通,来往是多么的便捷。藏兵洞的修建独具匠心,主要是防范宁夏北面入居黄河后套的鞑靼、瓦剌部落,入侵黄河前套的银川平原。鞑靼、瓦剌骑兵数次南下,都不从红山堡攻入,据说跟藏兵洞在军事上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雅丹地貌造就的摩天崖、大峡谷等景观,和长城、古迹、蓝天、碧水、断崖、飞禽共同构筑的水洞沟景区,20158月被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