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银川的老城门

2016-06-20 16:51

银川兴庆区西部的银川老城,从史书上看,的确是一座古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在银川黄河西岸设置了怀远县。唐代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怀远县城遭黄河泛滥被冲毁。678年,重建怀远新县城,向西移至当今银川老城所在地。怀远县的城郭城门,史册缺失,也没留下遗迹,无从考证。唐代后期到五代十国时期,怀远县属于古灵州管辖,是与突厥、吐蕃、鞑靼接壤的边陲小县。 

西夏时期,党项族首领李德明于1020年将其首城从灵州(西平府)迁至迁怀远县,改称兴州。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对原怀远小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营造活动。1033年-1038年,李元昊为西夏建国称帝,又“广宫城,营殿宇”。两次大兴土木,营建了城池门阙、宫城殿宇、宗庙社稷等建筑,把一个规模狭小、建筑简陋的怀远县城,逐渐打造成为具有显赫地位的西夏都城兴庆府。据史载,兴庆府的营建规模,“周围十八余里,东西倍于南北”。城中有“逶迤数里,亭榭台池,并极其盛”的元昊宫;有包括中书省、枢密院、三司等中央机关和管理都城的官厅衙署。有皇亲国戚的宅第园林,有相当于学校的“文思院”,有居民宅院、驻军营地、仓库馆舍、店铺酒楼以及官营手工业作坊。还有戒坛寺、承天寺、高台寺、诸浮屠等寺庙建筑。兴庆府规模的日益扩大,人口也迅猛增长。繁盛时的兴庆府,驻军就达十几万之众,加上官吏、商贾、工匠、市民,兴庆府人口应在三十万左右。但是,兴庆府城郭门楼的规模、方位、数量、名称,由于蒙古人的文化封杀,没有留下任何史料图表。也没有城门古迹的残留,仅有承天寺塔算是西夏都城的遗存。 

十三世纪崛起的蒙古,与西夏为邻。在成吉思汗执政的二十二年中,先后六次攻伐西夏。威震欧亚的成吉思汗,攻伐西夏却屡屡遭到党项人的顽强抵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227年蒙古大军围攻西夏都城兴庆府达半年之久,成吉思汗也病死在西夏的六盘山下。蒙古大军攻下兴庆府之后,宣泄愤怒,屠城灭族,追剿党项后裔。兴庆府的城池建筑也不能幸免,遭到空前毁灭的兴庆府城一度空废。元中统二年(126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原西夏故地设中兴府路,治所均在中兴府城(原兴庆府)。后中兴府路改为宁夏府路,中兴府城遂改称宁夏府城。有专家测算,元代中兴府城,规模不到西夏兴庆府的三分之一。明《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元末寇贼侵扰,人不安居,哈耳把台参政以其难守,弃其西半,修筑东偏,高三丈五尺。”现在所说的银川古城,是明代在元代中兴府城的旧址上,逐步扩建的一座军事重镇,称作“宁夏镇城”。清代重建后叫“宁夏府城”,俗称“宁夏城”。1944年更名为“银川市”,民间习惯上把古城称作“老城”。 

独树一帜的银川南门 

明清的银川古城有南薰门(南门)、德胜门(北门)、清和门(东门)、镇远门(西门)、光化门(小北门)、振武门(小南门)六大城门,还有后建的双城门。南门是至今惟一保存下来的城门楼,它坐落在银川老城南薰路与中山南街交叉口处,门楼坐北朝南,前面有开阔的南门广场,是解放以后银川市举行重大庆典集会的主要场所。南门通高二十七点五米,砖包台基高七米,长三十二米,宽二十四米。台基正中有南北走向的拱形门洞。台基北面东西两侧有对称式的石质楼梯,沿台阶而上直奔城楼。在高大的台座中央,建有歇山顶重檐二层楼阁,高二十点五米。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廊檐彩绘,红墙碧瓦,古朴优雅。南门始建年代不详,相传是公元十一世纪初,西夏时建造。但是西夏的兴庆府规模宏大,城池外围远远超出明清时期的小古城,难以为信。明洪武年间重修宁夏卫城,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城”之记载。清乾隆三年(1739年)发生大地震,府城尽毁,城门亦坍塌。乾隆五年又重建,成为宁夏城“南楼秋色” 一景。《乾隆宁夏府志》载《南楼秋色》诗:“相携樽酒坐南薰,潦尽天高爽气分。万户清砧敲落叶,千山征雁度寒云。丰登岁喜村烟接,蜡报时传赛鼓闻。探骑萧萧烽火静,防秋不复远行军”。 

有几百年历史的南门,数次在战乱天灾中损毁,在国泰民安时修复。1953年开辟了南门东西两侧的通道,建成了可容纳五万人之多的南门广场。1979年在门楼两侧修筑观礼台,北边新建了半环形的仿古走廊,与南门以北至新华街的仿古挂瓦廊檐街坊混为一体,呈现古香古色。南门经过多次修葺后,显得更加宏伟壮观,仍是银川的一大景观。1985年被列为银川市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南门又被公布为第三批宁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其修建风格布局颜色,加之观礼台,极力模仿北京天安门的造型,素有 “小天安门” 之称。 

消失的老城门 银川古城与南门对直的北门(德胜门),在现在的中山北街和北京东路交汇处。德胜小区、德胜工业园区因此得名。解放东街和清河街交汇处的东门(清和门),原来的东环路改名时,首选即清和街。西门(镇远门)位于现在解放西街和凤凰街交汇处,凤凰碑的正东面。老西环路改名凤凰街后,将唐徕渠西面新建的南北大道叫“正源街”,取“镇远”谐音。利民街(铁匠街)和南薰路(南环路)交汇处的小南门(光化门),民族北街(王爷大街)和北京东路(北环路)交汇处的小北门(振武门),老银川们称呼了两个世纪,但谁也没有见过这两个城楼。许多文章说振武门的位置现今中山公园北门附近,其实不然。上世纪60-70年代,笔者曾多次与发小们从小北门登上城墙,可绕中山公园北、西两侧,那时的城墙也是公园的围墙,没见城门遗存。况且民族北街以西,湖滨西街以北,到中山公园这一区域,上世纪70年代之前是一片水泽大湖,无路通向城外。 

明代的宁夏镇(银川古城),是北方的九边重镇之一,古城城郭高三丈五尺,基阔两丈并环城引水为池,池深两丈,阔十丈,池水四时不竭,产鲜鱼、菰蒲等。古城的六大城门都建有城楼,四角建有角楼。清和门、镇远门、光化门、振武门还建有月城。南薰门和德胜门之外建有关城,南薰门外称为“昭阳”,德胜门外称为“平虏”,都建有门楼。老百姓简单明了,称作“南关”和“北关”。乾隆三年(1739年)银川古城发生大地震,城墙倒塌,仅存墙基。乾隆五年(1741年)清朝重修宁夏府城。在明代宁夏镇的旧址上,银川古城向城内收进二十丈,城市规模再度缩小。重建后的银川古城,东西长四里五,南北宽三里一,城墙高两丈四,基阔两丈五,顶厚一丈五,并以砖石包砌。外垛口墙高五尺三,内女墙高三尺。清朝改建的城门仍然沿袭明代,只是银川古城已从边塞重镇解脱,成为幅员辽阔的大清王朝腹地的宁夏府城。南薰门外的南关,设关门一座叫朝阳门,德胜门外的北关,设关门一座叫永安门。清末,朝阳门已毁,民国时期马福祥来宁后,在此处新建了别具一格,有两个城门洞的城门楼,俗称“双城门”。位置在今南门广场之南,红花桥之北,大约是长城路与胜利街的交汇处。银川南门外有个老地名叫“上前城”,不知与曾经存在的朝阳门、双城门有无关联?北门外的“双庄子”,据说也与永安门有些瓜葛。 

消失的城墙 据文献记载:1929年宁夏省政府批准在省城西北的“西马营”,兴建“中山公园”,银川古城墙则成了中山公园的天然园墙。从西门北侧到古城墙西北角,再东拐至小北门的古城墙,总计长两千多米,城墙底宽十二米,高约五六米。说明上世纪30年代,古城墙基本完好。解放后,保存最好的当属东南拐角的城墙,陈色的大块青砖还在,城墙的墙垛还在。再加之是老“银川监狱”所在地,无人登城墙,也不敢扒城墙砖公用或私用。其它地方的城墙砖早已扒光,只剩下夯土城墙了。70年代,夯土城墙已是千疮百孔,有些地方已被夷为平地。80年代只剩下“中山公园”的这两段作为园墙的古城墙了,残缺不全的夯土老城墙依旧发挥着公园西北围墙的作用。90年代,新修建中山公园西大门和北大门时,最后残留的古城墙在镐头铁锹的挥舞下,渐渐被拆平。眼看这段见证宁夏几百年历史的古城墙将要彻底消失,在专家学者、有识之士的大力劝说下,才被列为银川市古迹的保护对象。可惜只剩下现在中山公园西门南侧的几十米长,两三米高的残墙。 

老银川人眼里的城门 

花甲之年的老银川人对几个古城门还是印象颇深的。与南门相对的北门,上世纪70年代还“健在”,宽厚的台基加上台上的楼阁,在平房群里凸显高大。只是“灰头土脸”,给人破旧苍老的感觉。出北门,有段北关街,一排低矮的街面平房之后,东边是农田,西边是湖泊。再往前走是八里桥,过桥就到了贺兰的地界。70年代的东门也是“灰头土脸”,城门洞是通向城外的必经之路。串亲戚去东门,总忘不了登城楼,尽管阁楼楼梯险象环生,登高望远是孩子们的兴趣使然。明《嘉靖宁夏新志》记载:丽景园在清河门外。有描绘丽景园的诗“煌煌玉仗映晴暾,晓出清和第一门”,“白露满池荷叶净,凉飚入树鸟声繁”。现在的丽景街名来源于此。东门外完全是农村景色,有庄稼地,有一片很大的渔湖,是国营的东门渔场。还有一些生产队所有的小鱼塘。这些大小湖泊是否与丽景园有关?有待考证。红花渠也是孩子们的夏季耍水的好去处,渠窄水浅易学游泳,学成后就敢下西门外的唐徕渠了。 

解放后,西门经过维修,成为银川市的图书馆。这座粉红色的西门城楼,半个世纪前可以与南门城楼媲美,是银川几个城门中保存比较好的。出西门有不足百米的短街,称西关。现在自治区政府所在地过去是宁夏机械学校,校园南边临街的大片果林,秋天收获之际着实叫人眼馋。路边的铁匠铺生意兴隆,那时的马车十分抢眼,一匹辕马三匹拉马,钉马掌自然是好营生。西门北侧的银川酒厂,用粮食做的白酒,受到老银川的喜爱。堆积如山的酒糟,虽然马车常常拉出作肥料,但满街的酒香味,荡漾在西门四周。 

老银川的老百姓对上世纪后期,拆城门、扒城墙的做法不理解、不满意。有的说,是因为城楼太旧了,影响了城市的形象。若是放在现在,肯定加以维修,粉饰一新,至少也是省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也有的说是因城楼挡在道路中间,影响了交通。稍有交通常识的人都知晓,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车辆、行人都是靠右分道,绕城楼而过,不存在拥堵之说。还有将西门、北门、东门和双城门的拆毁,“归罪”于“文革”的,其实有的拆毁时已是粉碎“四人帮”之后,甚至到了80年代。躲过“破四旧”的银川古城楼、古城墙,终究没有逃过被毁灭的命运。尤其是西门,更加让人惋惜。在老银川人的意识里,西门是银川城市与乡村的一个分水岭。穿过粉红色的西门走进城里,映入眼帘的是带着廊檐的青砖平房,房顶临街的墙面加高两三尺,空格造型成花池墙,立在西大街两侧,与古城很般配。出城站在西门桥头上,一方方蛙声一片的稻浪,一阵阵沙枣花开的飘香,一座座袅袅炊烟的农庄,享受着塞上江南的美好风光。 

小北门残留的高大城墙垛子上,一个三角架的标志,老银川们一直印象深刻。小北门西侧是芦苇茂盛的大(银)湖,东侧是白茫茫的碱滩。出了小北门,对面是大片的湖泊湿地,耍水、摸鱼、招大个蜻蜓“老虎召召”,那是孩提岁月追逐的乐趣。小北门两侧,以及环城四周的老城墙下,尽管夯土城墙坚硬,刨之不易,挖城墙土脱坯、脱炕面子的也大有人在。小南门之外也是农村,红花公社光华门大队,光化门也由此改为光华门。过去的交通工具,毛驴车居多,城乡都用。套在毛驴脖子上拉车用的外皮内草的护脖套,银川话叫“驴拥脖子”。驮在驴马背上装东西的袋子,叫“毛口袋”。做饭多用的是生铁锅、砂锅。小南门一带聚集着驴拥脖子、毛口袋、生铁锅作坊和砂锅窑等,公私合营时,改为驴拥脖子社、毛口袋社、砂锅窑社、铸锅厂等。后来有些企业的工人嫌单位名称不好听,请人改雅了,如:驴拥脖子社改为车马挽具社,砂锅窑改为陶瓷厂。 

银川的古城及其城门有三个谜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许只有建城者,知道它的初衷。其一:银川古城不像北京、西安的古城正南正北,而是向南向东倾斜。南北的街偏东,东西的街偏南。古建筑中,只有中山公园的文昌阁正南正北。其二:银川古城南北大街过于偏东,南门北门在中山街相对,而不是古城中部的民族街,也不在一般视为城市中心的鼓楼大街。羊肉街口这个四门汇聚点,距西门偏远。明《嘉靖宁夏新志》说,相传以为人形。其三:小南门和小北门不对称,不在一条街上。为什么不把小南门建在民族街上?银川古城只有连接南门北门、东门西门的街道贯通,其余多是断头路,有何讲究? 

自诩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银川老城,曾为留下风雨沧桑的东南西北古城门楼而骄傲,现在呢?南门城楼的孤单,变得十分可畏可敬了。东门、西门、北门以及小南门、小北门的消失,让人难受,也无可奈何。只有西门、西门桥、北门、东门、东环批发市场等老地名,依然在使用,给人们留下对银川老城门的回忆和眷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