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兴庆区的前世今生

2016-06-20 16:57
“兴庆区”作为一个新地名出现在银川版图上, 是较近的事。 她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宁夏党委政府审时度势, 做大做强首府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大银川 ”梦的重要基础条件。 2002年10月25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宁夏回族自治区调整银川市辖区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02)95号)文件精神, 银川市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三区区划重新调整: 撤销银川市城区、郊区、新城区, 设立银川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 确定兴庆区辖原城区的行政区域和郊区红花、满春、大新、永固、掌政、通贵6乡。同时将永宁县望远镇的白鸽村和望远村划归兴庆区管辖。 新的区划调整完成后,兴庆区不但全盘继承了其前银川城区(俗称老城)的全部家当,(原城区位居银川市的中心, 为银川郊区所环抱。 西离新城区约 7.5 公里, 南距永宁县城 20公里, 北距贺兰县城约 12公里。 境域东至皮革厂, 西至唐徕渠兴隆桥, 南起银川苗木场, 北至郊区红花乡双庄子, 面积由 1949 年的 3 平方公里,扩展到 1998 年的 18.46平方公里。 共有 26万人。)并且突破四面包围, 把区域范围向东扩至黄河, 西至唐徕渠, 南临永宁县, 北抵贺兰县,总面积达397.46 平方公里。 此后, 银川市的区划调整未曾停止, 兴庆区的面积也在调整中不断地扩大、 变化。2004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撤销了陶乐县, 将原来陶乐县境内黄河东岸的月牙湖乡划归兴庆区。 同年, 灵武市临河镇的横城村又整建制划归兴庆区掌政镇。这样一来, 兴庆区的区域面积跨过了黄河后又向东延伸了 430.8 平方公里, 区域总面积扩大至 828.26平方公里, 境域东南部与灵武水洞沟相连, 东北部与平罗县接壤。 人口也由原城区的 26 万增至 2004 年的40.94万人。

区划的重大调整,不仅为兴庆区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主要的还是为大银川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换句话说,大银川的发展战略构想,使兴庆人有了圆梦的先决条件, 而在这圆梦的过程中, 又有力地支撑了把银川建设成为经济实力强、功能完备、风格显明、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再说“兴庆”这个名字, 就这个地域来讲, 并非是新的名称, 这可以从银川古城一路走过来的历史中去寻找踪迹。

在现在的银川市兴庆区行政区划内,有三万年前闻名于世的河套人活动的水洞沟遗址, 经过 20世纪20年代至 90年代的几度发掘, 发现了数以万计的打制石器和部分骨器、装饰品以及用火的遗迹。 还发现了犀牛、羚羊、野驴、野牛、鸵鸟等多种动物化石。 我国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些遗物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水洞沟是母系氏族社会初期阶段的一个居民聚落。 在黄河西岸, 也发现了类似水洞沟遗址的石器。 可见早在三万年前, 人类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和繁殖在兴庆区地域上,过着狩猎、采集生活,顽强地创造着远古文化。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及毗邻的黄河东岸的西夏影城、横城堡、明长城、兵沟汉墓、黄沙古渡等全国乃至世界级垄断性旅游资源,赋予了兴庆区旅游业突破性发展的先决条件。

秦始皇三十二年( 公元前 215 年), 秦将蒙恬北逐匈奴, 收河南地(今黄河河套西北地区), 设 44 县,筑长城, 设亭障, 御匈奴, 在今兴庆区黄河东岸(今兵沟汉墓附近)设浑怀障。“浑怀障”最早见于《汉书· 地理志》北地郡“富平”条,“浑怀都尉治塞外浑怀障”。 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废灵武城”条,“其城本蒙恬所筑, 古谓之浑怀障”, 说明始建时间约在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修建长城前后, 距今已 2200 余年。 据《水经注》记述:“河水又东北径浑怀障西”, 反映北魏时期浑怀障位于黄河河道东侧, 与秦长城在河套地区“城河上为塞”(《史记· 秦始皇本纪》)的记载相符, 为秦长城防御体系在“河南地”的障城之一, 浑怀障随历代王朝的兴亡历经盛衰。 秦王朝覆亡后, 今银川平原复为匈奴占据。 西汉元朔二年(前 127 年), 汉武帝遣卫青率军夺回黄河河套地区,“复缮秦故时蒙恬所为塞, 因河以为固”(《汉书· 匈奴传上》)。“浑怀障”是兴庆区境内最早的行政建置。 它自秦至唐初历经 836年, 一直是侵略战事的边防要地。 在经历 800 多年的历史后,“浑怀障”彻底衰败、废弃。 后人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军城, 整个边防墙长 1200 米, 蔚为壮观。 军城内建有“蒙恬展馆”和“古祭坛”。 它和兵沟汉墓群一起构成了怀古探幽、 旅游探险的绝妙去处。  

据地方志专家贺吉德先生考证,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 112 年), 在银川市东郊兴庆区掌政镇洼路村兴建的北典农城, 俗称吕城, 匈奴等游牧民族则称之为饮汗城。 这座管理银川平原屯田事业的小城, 是当时上河农都尉的驻地之一。 汉成帝建始初年(前32 年), 朝廷重臣班况, 汉成帝阳朔年间(前 24~前21 年)朝廷重臣冯参先后担任过上河农都尉一职。北典农城成为银川建城之始。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载:“怀远县, 南至州一百二十五里。(故城)在州东北, 隔河一百二十里。”经测量换算, 怀远城址在今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洼路村一带。 又据明弘治《宁夏新志》载, 在明代宁夏镇城东十五里, 有一座废城, 称为“高台寺城”,“城(指宁夏镇城)东十里有废城, 台居其东, 元时呼为下省。”又载:“高台寺, 城东十五里, 李夏废寺, 台高三丈。 ……下有大湖万顷, 水色山光, 一望豁然。”这座被称作“高台寺城”的废城, 地理位置即在今银川兴庆区掌政镇洼路村境内。 至今, 一座经明清逮及民国多次重修的“高台寺”, 仍然坐落在洼路村一片地势较高的台地上。 而据口传资料, 其称之为洼路村的地方, 原名“瓦路村”, 因曾经有遍地砖瓦残块堆积而得名。 据考证, 这里就是唐代被黄河淹没的“怀远古城”, 也即上溯至汉代北典农城的故址所在。 如今, 这里已规划筹建了典农公园, 以纪念银川古城始建之地。

在魏晋南北朝, 前、后秦时, 银川地区为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领地。 义熙三年(407 年), 刘卫辰之子赫连勃勃在高平(今宁夏固原)自称天王大单于,立国号大夏, 建元龙升, 正式建立大夏割据政权, 为十六国之一。 413 年, 赫连勃勃在朔方郡南建都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西北), 统治今宁夏大部地区, 辖高平城, 置薄骨律城。“薄骨律镇城, 在河渚上, 赫连果城也。 桑果余林, 仍列洲上”(《水经注》),并将饮汗城改建为“丽子园”, 使之成为一座风景游乐城市和大夏国驻兵屯粮重镇。 相传今兴庆区海宝公园矗立的“赫宝塔”俗称北塔, 即为赫连勃勃重修, 明代讹称“黑宝塔”, 清代称“海宝塔”。 海宝塔是一座用青砖砌筑的方形 9 层 11 级楼阁式建筑。 通高 54 米, 由台基、塔座、塔身、塔刹组成。 由于战乱和地震, 受到多次破坏, 经过多次重修。 明清时期,“古塔凌霄”为宁夏八景之一。 海宝塔结构严谨, 觚棱秀削, 古朴壮观, 造型独特, 在我国古塔中别树一帜, 据说上海浦东的金融大厦其设计就借鉴了此塔的建筑经验。 

北魏时期, 民户增多, 约在公元 526 年, 在原汉代北典农城的基础上置怀远县, 隶灵州管辖, 在兴庆区的地界上, 银川市设县级建置肇始于此。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 年), 又迁两万户于此,复置怀远县, 并增设怀远郡治此, 距今1429年。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 年), 在历史上存在了 100多年的旧怀远县因黄河河道西移而遭“泛损”, 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第二年, 于故城以西十五里唐徕渠东“更筑新城”, 称怀远新城, 即今银川兴庆区所在地, 距今 1336 年。 银川城址的第一次迁址奠定了以后银川城市发展的地理基础。

宋宝元元年(1038 年)10 月 , 党项首领李元昊在原称怀远镇的基础上兴建兴庆府, 以武力称雄割据,建立大夏国。 从此, 兴庆府以其国都的地位, 完成了宁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从灵州到兴庆府的西移, 奠定了今天银川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基础, 距今 976 年。 兴庆区理所当然成了西夏古都的历史所在地, 成了历史名城的精华区。 兴庆区的命名 , 无疑它身后的背影就是西夏时期的国都。她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 又寄托着今人多少美好的梦想。 这个区名蕴含丰富, 令人回味!

蒙古灭西夏后, 由于屠城, 夏人非死即逃, 中兴府城(即兴庆府)一度空废, 时间长达 34 年。 元中统二年(1261 年), 设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及中兴府路, 治所均在中兴府城。 徙南宋随州、鄂州降民 1107户近万余人于宁夏屯垦, 又迁塔塔里千户、甘州所附军千余人系中兴屯田。

明洪武三年(1370 年)设宁夏府。 两年以后, 废宁夏府,“徙其民于陕西”“空其城”。 明洪武九年(1376年), 朝廷置宁夏卫, 修缮城郭, 迁徙齐(山东)、楚(湖南、湖北)、吴(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越(浙江东部)、秦(陕西、甘肃)等五方之人到宁夏卫城定居。 为银川市第五次大规模移民活动。

清康熙十五年(1676 年), 清廷首次派八旗兵驻防宁夏, 总人数3472口 , 至道光年间, 新满城有 1725户 , 计 13411 口人居住。 为银川市历史上的第六次移民活动。 清乾隆三年(1738 年)冬, 宁夏地震, 乾隆四年(1739 年), 宁夏道尹阿炳安奉命兴建新满城, 奠定了今日银川城市西移的地理条件。 旧满城即建于宁夏府俗称老城的东北角红花渠梢的满春乡(现满春中学所在地)。

中华民国成立后, 宁夏府改为朔方道(俗称宁夏道)。 1929 年元月成立宁夏省, 宁夏府城成为宁夏省城。 20世纪 20年代初期, 只有 1.9 万人的宁夏城, 大小商户达 300余家, 其中山西商人占十分之六, 陕西商人占十分之二, 其余为天津、湖南、四川和本地商人。 1932年以后, 马鸿逵就任宁夏省政府主席, 由于军阀暴政, 官商横行, 使银川商业一落千丈, 许多商户名存实亡。 1944年 1 月 , 宁夏省城改建制为市, 名为“银川 ”。 民国政府办公旧址在今兴庆区怡园位置, 宁夏农业银行大楼北仍有一处公署保存完好。

1949 年 9 月 23 日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挺进银川, 塞上古城和平解放。 9 月 29 日 , 银川市人民政府成立; 12月 28 日 , 宁夏省人民政府成立, 省市两级政府机构均驻今兴庆区域内。

此后的半个世纪中, 银川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习惯地将今兴庆区域内的城区称之为“老城”, 以示与后来发展起来的新城区( 包括银巴路新市区) 的区别。

新中国成立以后, 银川老城区的鼓楼为中心划分为 4 个区域, 成立了 4 个区委会和 4 个区公署进行管理, 下设 21 个乡政府。 1954 年, 宁夏被划归甘肃省管辖后, 银川老城区设置了 7 个街道办事处, 下设39 个居委会。 1958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为银川市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千年古城换了新貌, 西夏古都成为回族首府。 1961 年, 撤销人民公社体制, 城区又恢复了城市建制, 正式成立了城区人民委员会, 下设 6 个街道办事处。 自此,“城区”这一名称作为地名, 使用长达 40 多年, 直至 2002 年 11 月银川市区划调整时, 方才更名为今日的兴庆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