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五十年历程载史册

2016-07-26 15:54
这是一场磨难, 因为它改变了知青的人生轨迹,知青曾苦苦期盼与它别离; 这是一场磨难, 它将知青抛洒在遥远的塞北荒村。 知青曾竭力把它忘记, 但是它却在知青的心中久久不肯离去。 它带给知青的不是苦涩, 而是激昂的情怀, 浓浓的情谊, 奋进不息的动力。

发端于 20世纪 60年代初的知识青年(以下简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 伴随着共和国坎坷的步伐, 走过了它兴衰跌宕的历程。 至 20 世纪 70 年代末结束时, 全国已有 1800 万城镇知青被下放到农村。 永宁县 1965 年~1979 年共安置下乡知青 3698 人。 其中杭州知青 938人, 银川知青 2474人, 永宁知青 286人。

这场运动不仅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 还牵动了亿万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 这场运动虽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而趋于沉寂, 但是它留下的历史震荡还没有完全消失。 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有的历史现象, 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为了进一步弘扬知青精神, 激励后代, 教育青少年, 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达到资治、存史、教化的目的,我决定编纂《沙枣飘香· 知识青年在永宁》这部书。

(一)

这是一部记述知青在永宁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史志作品。 只所以称为史, 是因为它不是这个资料那个资料的“资料汇编”, 而是和其它史志作品一样, 是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按史体排列, 按志体进行编纂的作品。 此书将原稿中的各种不符合史志体例的语言文体全部改正过来, 将各类文章根据编排主题的需要, 进行改写、缩写、扩写。 对其中的地点、人物、事迹、方言、数据等重新进行核实, 使其成为信史, 按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排列, 以记述为主, 寓褒贬于记事之中。 在编纂过程中横不缺项, 竖不断线, 脉络清晰, 运用春秋笔法, 秉笔直书, 体现史家法度。 胡乔木在 20世纪 80年代初就指出 :“史志作品是资料的著述, 而不是资料的汇编。”,“著述”是史志作品区别于其他各类“汇编资料”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各类知青书籍汗牛充栋, 但是由政府官方编书、出书,文字和照片达到如此规模,涉及到知青生活方方面面的很少见。 本书共 90万字, 分为上下两册, 共设 18 篇 190 余节,后附知青文献和编纂始末, 涵盖了知青生活的全部内容。 全书共选用照片 600 余幅, 其中书前彩页选用知青老照片和少量彩色照片 150 余幅, 书的正文中选用黑白照片 460 余幅。 这些照片有知青下乡时的欢乐,有检查慰问时的温馨, 有拉犁套车、喂猪牧羊、挖沟挑渠、插秧收割、运石装卸、打场赶磙、背土垫圈、驯牛牧马、挖田撒粪时的艰辛,有开会学习、文艺演出时的风貌, 有碾米磨面、洗衣做饭时的煎熬, 有访问故乡 、回访知青时的激情, 还有知青物件等各类鲜为人知的照片。 照片是本书历史的见证,形象直观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青年人的多姿多彩。

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吸收了近百种知青书籍中的优点,经反复讨论,确定了编纂篇目,以记述知青群体为主要内容,尽量做到广泛性。书中记述了先进知青的各类代表人物,体现了典型性。 这部知青史志作品是微观的, 不是宏观的。 它用一个一个知青的双眼来观察事物, 回忆过去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 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所以, 这部史志作品比其它史志作品更显得具体、 生动、 形象, 具有可读性。 知青下乡后和当地老百姓同甘苦共命运, 共同经历了永宁人民从西沙窝里起步, 在白礓土上耕耘,西筑绿色长城, 东战黄河沿岸, 汗洒沟渠路旁的艰苦创业。 因而, 这不仅仅是一部知青史, 也是一部永宁农村50年的变迁史。

(二)

贺兰苍苍, 黄河漭漭, 塞北永宁沙尘飞扬。 几多日出月落, 几曾雨雪风霜, 天依旧, 地依旧, 蹉跎岁月在流淌。

当年知青下乡坐着大卡车出了银川南门, 望着尘土飞扬的石子路, 望着道路两旁飞流而逝的荒凉景物, 有的女知青哭了。 他们这才知道永宁是这般模样, 县城仅有一条“弯街”, 还不如江南的一个小镇。 到了知青点后, 他们望着炕上铺的柴草发呆, 想父母想家不敢说, 夜里头蒙着被子偷偷地哭泣。 农村老大娘劝他们说:“娃娃哟, 熬着吧, 我们不就是一天天朝过熬吗?”

当年知青中年龄最大的 20岁, 16岁和 17 岁的居多, 其中 15 岁的也不少。 他们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 从条件优越的大城市, 来到西北边塞的贺兰山下黄河之滨, 面临着人生的严峻考验。 他们安家落户的生产队, 多是“吃粮靠返销、种田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生产队。 有的生产队队长由年年换变成了一年两换。 社员口粮年标准仅 100 斤左右, 现金分配一个劳动日值五角钱左右, 很多社员年终现金分配是“倒找户”。 养和公社的一位女知青年仅15岁 , 下乡的第二年她向队长要粮, 老队长推新队长,新队长推后一任队长, 推了半年只给批了一点口粮,弄得生产队保管员都无法给她过称, 因为生产队的称, 最少只能称 10 斤。 这位保管员说:“咋称呢, 你拿个啥来挖(盛)一点吧!”这位女知青拿来了知青常吃饭用的老碗盛了一碗就端走了 。 试问, 这一老碗原粮(带皮的粮当地称原粮)够磨呢还是够碾呢? 最后在公社知青专干的协调下, 才如数给了一年的口粮。 难怪福建仙游的知青家长李庆霖要“告御状”, 毛主席批复“寄上三百元, 聊补无米之炊, 此类事全国甚广”。 永宁是个年种年收的川区, 那么靠天吃饭的山区呢? 难怪不少知青后来离开生产队时, 啥都不带,只带走了一只“知青老碗”, 他们象“聚宝盆”似地把它保存至今。

通桥公社的一些知青, 因为分得口粮少, 无法碾磨, 有的给了社员, 在社员家里混着吃。 有的知青常用白水煮麦子、煮豆子吃。 知青用开水泡冷饭吃的生活还是不错的。 胜利公社有位知青因父母离婚而被迫下乡 。 他最发愁的是挨饿受冻。 饿得没法子了, 就在村外抓鱼、挖黑菇、摸茨菇、拔莆芽、钓鳖充饥, 后来偷社员的鸡鸭吃。 因为在“文革”中参与赌搏, 坐过公安局的“班房子”。 他 10年后借钱买了火车票回杭州看望父母, 但是连父母住的地方都找不见。 经多方打听, 才知道了父母的住处。 他到继父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离开了人世, 他到父亲家里, 才知道继母早已死了。 他和父亲抱头痛哭, 哭得天昏地暗, 哭得左邻右舍的人无不伤心落泪。 他告别了只有他这一个独子的孤苦伶仃的老父亲, 一个人又回到了永宁。 在蹉跎岁月里, 他年龄快 30 岁了, 只得给当地的一户农民当了上门女婿。

生活环境如此, 那么政治环境又如何呢? 不少知青被评为先进个人、劳动模范, 但是由于家庭出身不好, 阶级成分高, 而被上面刷掉了, 这样的事屡见不鲜。 有的知青下面报一次, 上面刷一次。 有位知青的父亲因和戴笠的儿子是同学, 而被定为历史反革命。 难怪有的知青在党支部接收他为预备党员的会上放声大哭。 沉甸甸的“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使知青默默地承受着思想上的压力和肉体上的痛苦,向命运挑战。 有位知青各方面都表现很好, 每遇上面招工, 下面就报, 但是上面还刷。 后来石炭井煤矿招工推荐他去了, 这是个“三块石头夹着一块肉”的工作, 谁知矿人事部门的干部看了他的档案拍案惊叫:“海外关系这么复杂的人咋也招了来?”

胜利公社的一位女知青听了邻居大娘的话在农村硬着头皮“熬日子”, 谁知这个日子熬得没个头, 她和生产队贫协组长的儿子结了婚。 她说:“我家阶级成分高嘛!”养和公社一位女知青也是和当地农民结了婚, 她现在已是满头银发。 问起她当年在农村找对象的事, 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那是硬鼓的!”“硬鼓”是永宁当地的方言, 就是强迫的意思。 听了她的这句话, 周围的人都低头沉默, 问起现在他们老俩口的状况, 她笑道:“凑和呗!”有位当地青年和一位女知青偷偷恋爱, 这位女知青离开生产队时, 那位男青年先是追到县城公交车站, 然后追到银川汽车客运站, 一辆车一辆车地喊她找她。 这位男青年从此得了精神病, 多少年了但他一见到知青就打听女友的下落。 这位女知青听到男青年得了疯病后痛哭了几天, 她泣不成声地说:“知道他喊我找我么, 我不能露面, 更不能下车, 一下车就再也回不了杭州了。 家里有一个一年四季躺在病床上的大弟弟, 还有三个小弟、小妹, 我要回家照顾他们。”她后来一咬牙结婚了, 但和丈夫关系一直不好, 10 年前她就死了 。 真是“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三)

几经人世沧桑, 几度世态炎凉, 朔风在吹, 沙枣在唱, 大地在听, 田野在讲, 一曲曲 , 一场场, 一件件, 一桩桩, 永宁的山山水水陪伴着知青在成长。

知青下乡后, 面临的是十分艰苦的劳动。 他们赶马车、抬石头、扛麻袋、掏大粪、当矿工, 每遇挖沟、 挑渠等春工秋工, 知青几乎都参加。 割芦苇、拔蒿子、打坷垃、背粪、搞副业等, 生产队都派知青去干。手脚磨破、砸伤, 胳膊红肿骨折、累得昏了过去等等都是常见的事。 有的知青在修包兰公路( 今 109 国道)时被车撞伤, 有的知青在修包兰铁路时被钢轨砸伤, 有的知青在煤矿采煤时胳膊被砸断, 有的知青是坐马车时马受惊车翻被卡伤的, 不少知青落下了一辈子都难治愈的病症。 知青们在永宁的大地上, 留下了创业的足迹, 也留下了他们永生难忘的记忆。

知青和当地农民的血肉之情、鱼水之情是本书记述的重点。 养和公社的一位男知青在“文革”中参加了宁夏军区大门前的绝食斗争。 他临出村前, 一位女社员悄悄塞给他三颗水果糖, 在绝食斗争的第三天, 他饿得眼冒金花口吐白沫就是不敢吃。 第四天他饿得昏过去了几次, 终于壮着胆子手扶着墙假装上厕所, 偷偷吞下了三颗水果糖, 第五天宁夏军区同意了静坐绝食学生提出的条件, 绝食斗争宣告胜利。 他说“不是三颗水果糖救了我, 是当地老乡救了我!”震惊全国的永宁大观桥武斗共死亡 87 人, 重伤200余人。 武斗前生产队派人把知青看管起来, 不叫他们离开生产队, 当时很多知青不理解, 还说队里不让知青参加“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 事后他们感叹道:“我们是当地老乡救下的啊!”1989 年发生动乱,不少青年学生游行示威, 老知青们纷纷前来劝阻说:“你们不要这么做, 我们当年也这样做过, 对国家对人民一点好处都没有!”青年学生在老知青们的劝阻下, 纷纷离开了游行、静坐场地。

在永宁插队落户的不少知青被煤烟打过, 每一次撬开窗子、踏开门, 把知青抬到医院抢救的都是本队社员。 有位女知青在大队当赤脚医生, 她治好了当地妇女的子宫脱垂等很多常见病、多发病, 她经常夜里出诊, 受到社员们的爱戴, 社员们都称她是“救死扶伤”的人。 有一天看病的社员见大队合作医疗站门没开, 跑到知青点, 才知这位知青被煤烟打了。社员们撬开窗子进去, 见这位女知青头发蓬乱、满身污垢地爬在地上不省人事。 他们赶紧把她抬到小胶车上, 拉起车就朝医院跑。 这位女知青醒过来后含泪说道:“多谢你们救了我!”

(四)

不要说他们生不逢时, 他们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不要说他们人生坎坷, 饱经风雨才知人生真谛; 不要说他们一无所有, 他们把艰辛磨难当做了一生都用不完的财富。

知青下乡永宁, 已经整整 50 年了。 当年天真烂漫、满脸稚气、双目纯真的小尕子、小丫头们, 如今都步入了花甲之年。 他们魂牵梦绕的愿望, 就是想再回第二故乡永宁看一看走一走。 原增岗公社的一位女知青说:“当年下乡夜里老梦见在杭州, 在家里, 在西子湖畔, 醒来后就坐在炕上哭。 现在回到杭州了,却每天晚上做梦都在永宁, 梦见我又在挖沟, 又在挑渠, 又在排队打饭, 老是和生产队的社员在一起。 夜里惊醒后, 就再也睡不着了, 老坐在床上呆呆的。 这么多年了, 好象是魂丢到了永宁!”有位女知青回忆说:“那时的衣服裤子咋那么不经穿, 穿几天就烂了。 开始是不会补, 后来是没有时间补, 哪点烂了口子, 就用别针别住。 拉车时农村小青年常捂着嘴偷笑。 现在回到杭州了, 经常梦见自己的裤裆又烂了,每次到商店买裤子, 总是下意识地先看裤裆缝得结实不结实。”原县农场的一位女知青说:“我们全家在一起常说永宁话, 不说杭州话, 好像杭州话说起来有点别扭。 我想永宁的羊杂碎, 想永宁的羊肉臊子面。 每年我都托人买羊肉臊子、买辣面子朝杭州带,一买就是几大箱。”永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就连永宁的空气也溶进了知青的血液之中。

历史是一去不返的客观事实。 忆往昔, 知青走过的路虽然曲折但不能回头。 追忆, 是人生智慧的凝聚。 怀旧的背后, 有更深的生命拷问。 一切都变了, 当年的知青都变老了, 但唯一没变的是他们对永宁的情, 对永宁的爱, 对永宁的魂牵梦绕。

一位文学修养较高的杭州知青提议, 将本书的书名定为《沙枣飘香· 知识青年在永宁》, 得到了全体知青的认可。 可不是吗? 在永宁的山川大地上有一种沙枣树, 它不嫌这里土地贫瘠, 不怕这里荒漠扬沙, 山坡上、戈壁滩、沟渠旁, 在哪里都能生根开花结果。 它抵御北来的朔风, 抗击旱涝, 迎霜傲雪, 它开的花又黄又瘦又小, 但香味很浓, 是百花中哪一种花也无法比拟的。 沙枣花, 不正是当年知青的象征吗? 如今他们走到哪唱到哪的《宁夏川》里, 头一句不就是“沙枣子开花香天下”吗? 所以, 本书上册封面以沙枣花为背景, 照片是 13 位知青劳动休息时在读报; 下册封面以成熟了的沙枣为背景, 照片是 10位知青在听老农讲话; 上下册的封底是象征银川精神的“贺兰岿然”和“长河不息”。

当年的知青象沙枣花一样飘落飞散了, 但沙枣花的清香已传遍大江南北, 它那象玛瑙珠子似的累累硕果已洒向五洲四海。 花落时节读华章, 微风里,晨曦下, 路灯旁, 文案前, 一支支当年的知青歌曲还在唱, 一个个当年知青的故事还在讲。 昨夜星辰并没有消失在茫茫夜空, 他们依然在天空闪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