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银川人都知道,银川的桥不算宏伟壮观, 城里城外修建在渠沟上的基本都是小桥,只是因桥名产生的地名影响更大。
西门桥
西门桥因银川西门而得名,是家喻户晓的地名桥。说到银川西门,正名镇远门,即西门旧址。银川古城的西门在凤凰街(旧称西环路)东面,解放西街西头,是一座粉红色的城门楼,与现在中山公园西门残留的古城墙平行。保留到 20世纪80年代的西门是银川几个城门中的佼佼者。出西门有不足百米的短街,称西关。现在自治区政府所在地过去是宁夏机械学校。校园南边临街的大片果林,硕果累累之际着实叫人眼馋。 门前的铁匠铺生意兴隆,每每经过都要驻足看看铁匠师傅们钉马掌的情景。那时的马车、驴车多于汽车。
西门桥是一座横跨唐株渠的银川名桥。清朝银川老城西郊的唐彿渠两侧是农田农庄,只有简易的木桥供两岸通行。1739年大地震,位于老城东北五华里,驻扎满族旗兵及其家眷的旧满城 (原满春乡)被震毁。为了避开地震带,新满城 改建在距老城偏西十五华里处,被称作新城。西门桥是老城和新满城之间的重要桥梁,历来受到重视。20世纪40年代后期沟通新城和老城的老西门桥,在现西门桥北约一华里处,石砌桥墩,原木桥梁,木制护栏,三合土桥面。若走新城,出西门后,沿西关大路(解放街),到现西桥北巷口处,偏北上农村土路,再西折,过老西门桥, 向西直行通往新满城东门。1955年新西门桥改建到现在的位置上,连通解放街和银新公路,使用了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有四个桥墩、五段桥梁,以及水泥护栏。再配上桥头两端的四根仿古 石纹水泥灯柱,真是一座造型优美的大桥。原来的西门桥则被称为“老桥”,仍旧通行车辆行人。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西门桥头东南推平的乱坟岗子上建唐彿渠管理处,在西南低洼干涸的湖泊湿地上组建银川市搬运二社。西北是连片的稻田,夏秋时节蛙声一片。东北是成片的村庄, 古老的土坯房和土坯围墙,展现着塞上农村的原貌。收获季节,西门桥周边还是孩子们寻觅舌尖美味的地方。唐彿渠畔沙枣树的沙枣子、稻田中的三棱草根茎形成的黑果子和白果子,都是人们的美食。新世纪的银川,因城市发展已将西门桥扩入市区,桥名改为“国投桥”。但大家依然习惯称西门桥。桥东的街巷依然叫西桥巷,公交车站的站牌依然叫西门桥。西门桥是银川的标志性地名之一,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城市发展迅猛,西门桥从城郊分界 线变为兴庆区和金凤区两个市区的区划界限,它见证了银川的发展历程。
八里桥
银川老城的北门,又称德胜门,位于现在中山北街与北京东路交会处。在银川老城的北郊, 109国道跨四二干沟处有座桥,离北门8里远,取名“八里桥”。 1974年原桥所跨排水沟拓为银新干沟,桥亦北移改建,桥名沿用旧名。周边村子还叫八里桥村。
如今的中山北街和清河北街(东环路)在北门外金三角会合成一条道,向北穿过贺兰山东路,再与丽景北街会合成一条道,北行到银新干沟与丽景北街相交处,就是八里桥的旧址。不过,这个旧址也不十分精确,因为道路和排水沟都发生了大的变化。原八里桥大队的老社员说, 老八里桥在银新干沟和109国道相交处的南边。 记得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八里桥是用几块水泥板拼起来的,水泥板之间还有缝隙,桥下的沟水特别清,鱼也不少。笔者记的有一年夏天,老邻居去八里桥的水沟里用粘网网鱼,我们几个小嘎子跟着去凑热闹,下沟里赶鱼。因为来回步行, 给人感觉八里桥老远老远的。
20世纪70年代,八里桥一带还有占地几百亩的银川郊区良繁场。笔者的工友刘宗礼住在良繁场家属院,经常骑自行车到八里桥良繁场。记得第一次与工友骑自行车去他家时,不熟悉路程, 按刘宗礼画的线路图形,过八里桥后沿排水沟北岸前行。满路都是厚厚的浮土,有的地方自行车骑不了,只好推着。有时感觉走错了地方,只好折回来,艰难地把自行车从渡槽上推过去,再去老远问人,最后才找到他家。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八里桥跨越的排水沟拓为银新干沟,桥也新建了,新桥的桥梁是三孔的,长有四五十米,宽大约10米。浅色的桥栏杆,加上桥两边是绿油油的稻田,八里桥变漂亮了。时至今日,无论是那座用水泥板搭起的简易八里桥,还是后来新建的有石栏柱的八里桥, 都已不见踪迹。过去的109国道已经变成了丽景北街。
八里桥革命公墓
银川市八里桥革命公墓,始建于1964年, 1971年对八里桥革命公墓进行了改建和扩建。 现公墓总面积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 米,呈正方形。公墓大门上书“革命公墓” 4个 大字,四周建有围墙。墓院内松柏成行,杨柳成荫,庄严肃穆。墓院正中建有一座两层楼的烈士纪念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表由水磨石砌成。 纪念堂由上下两个纪念厅组成,正中写有“烈士忠魂永垂不朽” 8个鲜红的大字。公墓安葬着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的崔景岳、孟长有、马文良 三烈士,纪念堂里安放着曹动之、顾金海、路小固、王涛、卢雪鹏等80多位革命烈士的骨灰、遗像等。1991年被银川市人民政府列为“银川市烈 士建筑保护单位”,1995年被命名为“宁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7月被命名为“银川市国防教育基地”,2012年9月被命名为“自治区国防教育基地”。这里已成为瞻仰烈士、教育人民群众及青少年的革命教育基地。
多年来,前来瞻仰烈士的有各级领导干部, 公安干警,部队官兵,大、中、小学的学生们。 他们在陈列馆烈士遗像前阅读、观看烈士们的事迹与遗物,亲身感受领悟烈士们的英勇伟大及其高尚品质。同时,在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入党、入 团宣誓、诗歌朗诵、演讲、少年先锋队出旗仪式、歌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向烈士敬献鲜花 等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望远桥、保伏桥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笔者常来往于保伏桥、望远桥,留下了深刻印象。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后,战争的阴影笼罩着全国,银川实行战备疏散,城市人口要疏散到农村。防空演练逐渐频繁,警报常常中断人们的正常生活,战争气氛浓烈,人心惶惶,11月份学校便停课了。
我的母亲和两个妹妹按照街道居委会的要求,疏散到永宁县望远公社新营大队陈家庄,这里是外祖母的家乡。陈家庄在唐徳渠西边,从家里出发,要么出西门过西门桥,只是桥坡又长又陡,走起来费劲。省劲的路线是出小南门,从南环城路绕到西环城路南边的乡村土路,拐向保伏桥。再沿唐彿渠西岸,直通新营陈家庄。疏散伊时,锅碗瓢盆、煤炭、腌菜缸等生活用品,自己 和妹妹们用架子车,冒着初冬的寒冷,沿着唐徕渠堤,穿过保伏桥,一趟一趟送到新营陈家庄。 保伏桥虽然是石撤木桥,汽车、马车照行不误。 坐三路公共汽车去新营算是享福,花一毛多钱, 到造林站(现苗木场)下车。花一两个小时,穿过唐徕渠上的高桥,从渠西边走到陈家庄。如今远在永宁的高桥已纳入银川市区,变成了 “高桥家园”。
疏散还要迁户粮关系,母亲和妹妹的户口迁到了望远公社。之后,战争渐渐平息,疏散的居民陆续回到城里,迁回户粮关系可谓大费周折。 起初是没有政策,母亲和妹妹是靠口粮生活的城镇居民,需要月月买粮。自己每月去望远桥粮库买粮,来回二十多华里,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奔波了大半年。记得夏天骑自行车去望远桥,看着麦田收割麦子的社员,稻田里茁壮生长的禾苗, 南来北往的车辆,路边小沟钓鱼的孩子,倒也别有一番情趣。
(一)望远桥
望远桥是永宁县北边公路上的一座见证银川历史的老桥,没有华丽的外表,但在银川老百姓心中小有名气。望远桥是20世纪出入银川老城南大门的唯一通道,给许多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相传明末清初,永宁县今望远镇住有一王姓大户有钱人家,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王太,二 儿子王洪,三儿子王元。老大王太在今王太堡买田置地,成为当地的首富。王太家的大院子是由黄土夯筑的高宅墙,看着像个堡子,因此,当地人就把它叫作“王太堡”。老二王洪在今望洪另立门户,买田置地,当地农民就把该地叫作王洪。老三王元看到架在大新渠上的木制小桥破烂不堪,由他出资改造危桥,望远桥因老三之名叫 “王元桥”。以后“王洪”变成“望洪”,“王元“变成“望远”,流传至今。
据宁夏史书记载,明代宁夏平原因处军事前沿,银川老城是“九边重镇”之一的宁夏镇。宁夏镇下辖宁夏卫等5卫,有驻军兼屯垦。宁夏卫有潘昶、金贵、李祥、河西、杨和、王泰、王鋐、 任春、叶升、汉坝、河中11个堡。堡乃军屯也,以首领姓名命之。杨和、王泰、王鋐、任春4堡, 就是现在永宁县的杨和、王太、望洪、仁存。
还有文章说,望远桥街面南北长不到300 米,街上全是土坯房,包兰公路穿街而过,过去出城南行走累了,便在望远桥歇息一下,歇息就得有吃有喝,于是,望远桥附近的村民们便在街面上开起了饭馆,卖起了茶水,还有给牲畜填料、饮水的马厩,有十来家店铺规模都不大,经营清一色的杠子面,吃起来非常爽口入味,老板们谁也不抢谁家的生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望远桥,笔者的记忆不同于文章所说。桥的南边道路两侧,是名为望远大队的一个村庄。亲戚韩家住在望远桥头,自己住在亲戚韩家用弹弓打麻雀的事,还留在脑海里。西面街上的商店就是望远供销社,有一两家饭馆是公社食堂开的,私人是不允许开饭馆的。 马路东面有裁缝铺,打马掌的铁匠铺,弹棉花、 网套被套和钉鞋、磨刀的小铺。车马店也有,不过没有进去过。
(二)保伏桥
从网上看到有关保伏桥的文章说:保伏桥旧时称“鲍家桥” “保福桥”,此桥十分破旧,桥面及栏杆为木制,因离城稍远而不太引人注意。 保伏桥在银川市西南隅,西环南路(今凤凰南街)和南环路(今南薰路)连接处西南的两三里处,跨唐彿渠。方言“湖”“伏”音近,今名由此演化而来。也就是说“保伏桥”是由“宝 湖桥”演化而来的。说起保伏桥的历史,据清代《宁夏府志》记载:“去城西南一里有保安桥。”有学者推测就是后来的保伏桥,因为地理位置相似。到底原名是什么,如何演变为保伏桥的?还有待考证。
原保伏桥大队的老人回忆:小时候的保伏桥还是木桥,宽四五米,四周都是农田。那时的保伏桥是银川老城西南过唐彿渠的唯一通道,保伏桥的称谓深入人心。旧的保伏桥拆除后,新建的桥梁据说跟西门桥一样,国控公司投钱了,更名为“国控桥”。保伏桥的老名字丢了,可老百姓仍然叫“保伏桥“。西门桥改成“国投桥“,群众不乐意,又把国控桥安在保伏桥上面。周边的保伏桥村、保伏桥社区依然存在。如今唐徕渠上的桥多了 ,如联通桥等,与附近地名其实不符。21世纪新建的桥,起名比较合理,如唐徕渠通新华街的桥叫 “新华西桥“,通湖滨街的叫“湖滨西桥”。
保伏桥新桥面是六车道,桥上行人车辆川流 不息。保伏桥从古代的城外小桥变成了如今的市区大桥,也见证了银川的发展。紧邻保伏桥的铁路桥,是我们孩提时代最早见过的铁桥,至今还在。
银川市的建设突飞猛进,我们也随之搬出银川老城。先住在康乐巷,常去南塘湖,南头就是保伏桥。后来受西门桥、保伏桥的影响,搬到唐徕渠边的长城花园,现在又多了新华西桥和联通桥。每年暑期在唐徕渠游泳,最怕过保伏桥,水位高时,总感觉会碰头。因而步行到保伏桥下水,逆游渠中,穿“两桥”,西门桥上岸。
古地名桥寻踪
《嘉靖宁夏新志》中“桥渡”列举的银川古地名桥,至今在何方或者哪个地段?回顾老银川的历史,值得寻觅。红花渠上有3座桥,即红花桥、赤栏桥、永通桥。唐徕渠上有6座桥,即宁化寨桥、社稷桥、贺兰桥、新立桥、站马桥、天生桥。还有跨汉延渠的官桥、通济桥,跨新渠的昌宁桥、酒店桥,跨良田渠的吴华桥、郭阳桥。 从古桥地名来看,有的还在,有的变了名称,有的已经消失。希冀后人能沿着这些地名桥的踪迹,使银川历史保留下来。
(作者系银川市公安局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