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党史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刘伯坚

2014-08-04 16:40

◆中共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

刘伯坚(1895~1935),原名刘永福,又名刘永田,曾用名刘铸、刘铁侠、刘大冶、毅伯等,四川省平昌县龙岗寺人。1895年1月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当时在法国留学的教育家吴玉章、蔡元培等人提倡“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主张,勤工俭学运动在国内形成高潮,各地赴欧洲勤工俭学的青年达1600余人,仅四川就有300余人,1920年6月25日,刘伯坚亦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0年前后的欧洲,革命风暴此起彼伏,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对靠近苏联的欧洲各国影响很大。法国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国家,由法共领导的各种政治斗争,罢工运动不断开展,各种马克思书籍以及介绍十月革命的报纸杂志,大量公开出版发行。这一切深深地吸引了刘伯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以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还认真地研究了十月革命的经验。

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的熏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使刘伯坚开阔了视野,确立了信念,先后担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中共旅欧总支部等领导工作,积极参加了1921年2月以争取三权——吃饭权、工作权、求学权为主要内容的二二八运动。7月的抗拒中法大借款运动以及9月的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等斗争;还经常深入到华工和留学生聚居的地方发表演说,宣传马列主义,揭露批判国家主义派媚日反人民的真面目,开展对无政府主义以及其他各种反动流派的斗争。

刘伯坚在旅欧期间,显示出来的坚定党性、卓越学识和组织才能,深得周恩来等人的赞赏,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11月,刘伯坚等10余人被党组织选送到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与他一起选送去的还有李富春、聂荣臻、王若飞、蔡畅等人。刘伯坚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系统地学习马列著作,研究十月革命的经验,这对他回国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打下了基础。期间,刘伯坚还担任留苏学生中的中共旅莫斯科支部书记。1926年5月,冯玉祥在苏联参观考察时,共产国际决定争取联合冯玉祥,并委派刘伯坚等20余名留学生回国参加这一工作,刘伯坚任冯玉祥部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一职。

1926年9月16日,冯玉祥、刘伯坚以及苏联顾问等一行从苏联回到绥远的五原县。当天,冯玉祥向全国发出由刘伯坚等人起草的参加国民革命的通电宣言。9月17日,在五原县的大校场举行隆重的誓师授旗典礼,冯玉祥、刘伯坚发表了演说。刘伯坚的演说大大鼓舞了全体官兵的士气,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五原誓师后,为了改造这支旧军队,刘伯坚帮助冯玉祥整顿军队,严明纪律,废除旧军队中打骂士兵的恶习,提倡官兵平等,提出革命政治化、军队与民众相结合、辅助工农运动等口号。每逢部队重大集会,他都去讲演,向广大官兵宣传马列主义,灌输革命思想。平时他经常深入到连队,和广大士兵及下层军官打成一片,像普通战士一样找他们一起散步谈心,教唱革命歌曲,从而得到了官兵的爱戴,在国民军联军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在改造这支部队的过程中,刘伯坚参照苏联红军的建军方式,在联军内建立起各级政治工作机构。在总政治部设立组织、宣传、总务三大处,总部以下的各军、师、旅、团、营也分别设立了政治工作机构。随着形势的发展,由于部队严重缺乏政治工作人员,刘伯坚写信给中共北方区委,要求派政治工作人员来联军工作。党中央和中共北方区委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后从莫斯科、北方区委、黄埔军校等地抽调200余名优秀中共党员,到联军各部队中担任重要职务。

当时,冯玉祥采纳了中共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的建议,制定了“固甘、援陕、联晋、图豫”的八字作战方针,将部队由绥远向西安集结。11月28日,国民军联军总司令部和总政治部也由绥远移驻宁夏,就住在宁夏府城原马福祥参谋余鼎铭的宅院里(原银川一中北院)。

期间,刘伯坚组织国民军联军司令部和总政治部在驻地举办马列主义训练班,吸收五中八师的学生和其他进步青年参加。刘伯坚亲自为学员讲授《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概论》《劳工神圣》《共产主义ABC》《国家与革命》及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等,这是马列主义在宁夏的最早传播。同时,刘伯坚在国民军联军总政治部创办《中山日报》,社址在玉皇阁,社长贾午,还从绥远《实业日报》调来郭伯瑞、贾一中(李子光)充实报社力量。《中山日报》是宁夏有史以来第一份进步报纸。它大张旗鼓地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尖锐地抨击封建专制,为改变宁夏的落后而大声疾呼。

12月,冯玉祥在宁夏府城召开各界人士会议,刘伯坚在会上讲话,明确支持群众的革命活动。会后,在以刘伯坚为首的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共宁夏特支(在冯玉祥总部移驻宁夏府城前已建立)组织群众集会、灯火晚会。

在刘伯坚的组织领导下,特支发展当地人白虹剑、叶松龄、征克非等为中共党员,还在新华东街成立了中山俱乐部,陈列各种进步书刊,从此鲁迅、蒋光慈、钱杏邨、邹韬奋等人的书籍开始出现在宁夏府城。在宁夏府城,刘伯坚以其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带领国民军联军中的共产党人和进步分子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传播了革命真理,培养先进分子,为宁夏人民日后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冯玉祥也公然投靠蒋介石。冯玉祥开始反共清党,将刘伯坚等240余名中共党员“礼送”出境。离开冯玉祥部后,刘伯坚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等职。1928年,党组织再次派刘伯坚赴苏联莫斯科军政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1930年,刘伯坚从苏联回国,到中央苏区工作,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曾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

1931年12月,蒋介石调集数十万兵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3次“围剿”,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奉命进占宁都。该军前身是冯玉祥西北军的一部分,刘伯坚和许多共产党员在这支部队做过政治工作,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广大官兵中有深刻的影响。在宁都,该军中的中共党员刘振亚、袁汉澄、王铭伍等人在部队秘密成立党支部,寻找党组织,策划“宁都起义”。12月14日,在刘伯坚的组织领导下,国民党二十六路军起义成功。该军总部和两个师部、六个旅部、十一个团,还有几个独立营和直属部队,全部参加了起义,共1.7万余人浩浩荡荡地开进中央苏区。12月16日在欢迎和命名大会上,刘伯坚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授予起义部队以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的番号,任命季振同为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为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为红五军团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黄仲岳为十五军军长,颁发了毛泽东和朱德亲笔签名的委任状。刘伯坚策划指挥这次起义有功,被中共中央任命为该军的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刘伯坚由于受王明“左”倾错误的排斥,被迫离开红五军团,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武装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与陈毅、陈丕显等同志一起领导留在根据地部分武装力量,进行游击战争。

1935年3月4日,留在苏区的部队遭敌人重重围攻。在江西信丰的一次突围战斗中,刘伯坚不幸身中数弹,左腿负伤,落入敌人手中,被关押在大庾粤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此前,蒋介石为了一网打尽我党留下坚持斗争的军政领导,曾以5万光洋悬赏缉拿陈毅、刘伯坚等人,照片发至官兵手中。刘伯坚被俘后,立即被敌人认出身份。敌团长劝刘伯坚要顺应“潮流”,“识时务者为俊杰”,说什么以他这样的才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他暂时办个脱党手续,便可得到“自由”和“重用”。刘伯坚却大义凛然地说:“我干革命就是顺应历史潮流,要干革命就得有危险。没有危险就没有革命,没有牺牲就没有工农大众的解放……”这个粤军团长后来对人说:“刘伯坚这个人,真不愧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在狱中,他给家人的信中写道:“弟被俘时就决定一死以殉主义并为中国民族解放流血,”“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一切听之而已”,嘱咐妻子和家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3月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0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