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党史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研究

天地之间一独秀

2021-12-03 15:37

□ 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周福琦

陈独秀是谁

上个世纪之交,一大批优秀中华儿女闪亮登上历史舞台,我认为其中最出类拔萃、最血肉丰满、最卓尔不群的首推陈独秀。

对于陈独秀,大家熟知的是史料上有定论的评价,其一,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其二,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其三,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三种身份集于一身,并非偶然。我认为,他还是开风气之先的一代宗师,引潮流而孤胆前行的领路人,是近代史上扑面而来的陈旋风。有事实为证:

他提出文学革命论,力推白话文,首倡打倒“孔家店”。他的《文学革命论》与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山之作,并称新文学“双壁”。他主编的《新青年》,当时冒天下之大不韪,一骑绝尘,推行白话文,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石。他首倡打倒“孔家店”,打破两千多年的思想禁锢,是思想解放的第一声春雷。

他是潮流英雄,是叛逆者。陈独秀祖父曾说:“这个小东西,将来长大成人,必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强盗,真是家门不幸!”他祖父还说他不成龙便成蛇。1896 年,年仅 17 岁的陈独秀县试夺魁。1897 年乡试在南京举行,他只考了一场,后两场执意交了白卷,以白卷反潮流。 他常有惊人之举。他一生五次赴日,次次都有惊天动地之举。1901 年 11 月,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求学的当天,剪掉辫子后浇上煤油,当众焚烧成灰,还即席演讲,表示“誓与封建天朝彻底决裂,不留任何尾巴”。1902 年 11 月,第二次留学日本时,就与邹容、张继等把清政府所派留日学生监督姚煜的辫子剪掉,割发代首,以示惩戒。1932 年 10 月 19 日,陈独秀被捕,从上海解押南京,其他人因生死未卜,辗转反侧,陈独秀酣然入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泰然自若。 坚执己见,决意孤行。1932 年,陈独秀以叛国罪被捕,章士钊义务担当辩护律师,要求法院宣布无罪,但事出意外,章士钊刚辩护结束,陈独秀当庭申明:章律师的辩护全系其个人意见,至 于本人政治主张,应以本人之文件为根据。此举使满座俱惊。晚年在江津生活困顿,不接受各方救助,傲骨自带。

他是老牌的辛亥革命者。一是参加暗杀团。1904 年,陈独秀参加章士钊、杨笃生等人组建的暗杀团,歃血为盟,立下誓言。二是试验炸弹。主张用武力推翻清朝统治,在上海跟随杨笃生试验炸弹,与蔡元培也常常练习制炸弹、聚谈。三是策划谋杀朝廷五大臣。用杨守仁制造的炸弹,帮助吴樾去炸五大臣。事前,吴樾安排身后事,若失败就将自己所著的《暗杀时代自序》等两本书交给安庆陈仲甫(即陈独秀)。四是组织岳王会。1905 年,陈独秀与柏文蔚等 30 余人组织岳王会,“一剑横腰千万里,杀人屠狗走天涯”,岳王会诸人成为辛亥革命运动在安徽的骨干。五是革命功勋。1912 年,安徽独立后,成为安徽都督孙毓筠都督府秘书长,1912 年 6 月又任柏文蔚都督府秘书长。

陈独秀的三大身份

一、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以此为发端,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的闸门,为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陈独秀则是目的明确、行为自觉的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5 年,陈独秀筹办《青年杂志》时提出: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必须“从思想革命开始,要改变思想,须创办杂志”。在此之前,陈独秀就对汪孟邹说:“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会改观。”

《新青年》一经问世就惊风雨震雷电。创刊号上的第一篇文章是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提出了六项标准,即“六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敬告青年》是陈独秀发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贯穿于六项标准中的一条红线是科学与民主,这是他所设计的“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启蒙运动的主旋律。

《新青年》是综合性学术刊物,编辑部设在上海,1917 年随陈独秀迁到北京。从第一卷第一号(1915 年 9 月 15 日)至第三卷第六号(1917 年 8 月 1 日),由陈独秀主撰。从第四卷第一号(1918 年 1 月 15 日)起,改为同人刊物,陈独秀仍负主要责任。从第七卷第一号(1919 年 12 月 1 日)起,又由陈独秀主撰。此后不久,陈独秀南下返沪,编辑部又迁回上海。1920 年 8 月, 陈独秀等在上海创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新青年》从第八卷开始成为中共发起组的机关刊物。 1922 年 7 月 1 日出版第九卷第六号后,休刊。《新青年》的最高发行量为 1.5 万册,除主撰人陈独秀外,还有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撰稿人共计 300 余人。

《新青年》团结汇聚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共同奏响了新文化运动的最强音。1917 年初,陈独秀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带到北京。第三卷(1917 年 3 月至 1917 年 8 月)的作者有蔡元培、钱玄同、章士钊、恽代英、毛泽东(二十八画生)、常乃德、凌霜、刘延陵、方孝岳等。在第四卷(1918 年 1 月至 1918 年 6 月)复刊时,新进作者大都是北京大学的新派文人和周作人、鲁迅、沈尹默、俞平伯、傅斯年、 罗家伦、林语堂。《新青年》与北京大学新派文人“一刊一校”的完美结合,使新文化运动得以迅速发展。

关于《新青年》有两个重要事情应该提及,一是 1918 年 5 月 16 日,鲁迅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到 1921 年《新青年》共发表鲁迅作品 50 余篇。二是《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最早从白话诗开始实践, 1918 年元月后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 全部采用白话文,文学革命迈出决定性的一步。

《新青年》从创刊至休刊,历经七年。这七年,是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思想大解放的年代,是新旧思潮大激战的年代,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年代。

北大中文系学生罗仲言评价陈独秀:“对批评旧思想很有胆量,有勇气,笔陈纵横,独具风格,大家都喜读他的文章。他的文章一来,不管说什么事,我们都希望早点看到。”武昌中华大学中学部“新声社”恽代英(中共三大代表、四大中央委员)说:“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地醒悟过来,真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胡适曾说:“只有三本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新青年》代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时代,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肩负着继往开来的革命使命,有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蔡元培曾说,陈独秀“忠于人,忠于事”,“近代学者人格之美,莫如陈独秀”。蔡元培为重印《新青年》题词:“《新青年》杂志为五四运动时代之急先锋。”

1920 年 5 月,毛泽东称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1936 年,毛泽东向斯诺讲述陈独秀 1920 年 5 月 5 日谈话对他的影响:“我第二次到上海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谈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那些话,在我一生可能是最关键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陈独秀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

在 1945 年中共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评价陈独秀:“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新文化)运动实际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又听他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史》 (2002 年版)第 1 卷上册指出:“以《新青年》的出版为标志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 20 世纪初的中国,开始经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在这场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中,陈独秀表现得十分勇敢和坚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虽然没有共产党领导,但其中总有领头的人。在五四运动里,起领导作用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虽然不上街,他们也奔走呼号,做了许多事情。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称陈独秀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是实至名归的。佐证资料一:他不仅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舆论等方面的准备,而且直接参与发动了 1919 年 5 月 4 日的上街游行示威。陈独秀为 《每周评论》写的文章中说道:“我看着两个分赃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据当年北大预科学生罗章龙回忆:“青年们对他(陈独秀)十分敬佩,亦步亦趋地团结在他的周围。正是在他这些号召的鼓励下,易克嶷、匡互生、吴坚民、宋天放、李梅羹、王复生、刘克俊、夏秀峰、张树荣、吴慎恭、吴学裴、王有德和我等各院校青年学生,在五四前夕,秘密组织了一个行动小组。”正是这个小组,在五四运动的发起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佐证资料二:他的学生傅斯年是五四运动的总指挥,曾率众火烧赵家楼。傅斯年称赞陈独秀是“中国革命史上火焰万丈的大彗星”,一直视陈独秀为精神领袖。

佐证资料三: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全力投入反帝爱国运动。从 5 月 4 日到 6 月上旬, 陈独秀和李大封利用《每周评论》这个阵地,组织舆论支持学生的斗争,开辟《山东问题》专栏,报道和评论山东问题交涉经过,及时总结运动的情况和经验,指导运动的发展。陈独秀夜以继日地奋笔疾书,在《每周评论》上发表文章 7 篇和《随感录》33 篇。6 月 3—4 日,北京学生团上街演讲,800 余名学生又遭军警逮捕,分别关押在北大法科讲堂和理科校舍,全国最高学府一时变成了拘留所。消息传出,陈独秀无比愤慨,对被捕学生十分关切。6 月 8 日,他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研究室与监狱》一文:“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 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价值的文明。”一时洛阳纸贵,一纸小文风行一时,极大地鼓舞了当时青年学子的斗志。

佐证资料四:陈独秀亲自起草《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五项要求:“一是对日外交,不抛弃山东省经济上之权利,并取消民国四年和七年两次密约;二是免除徐树铮、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段芝贵、王怀庆 6 人官职;三是取消步军统领及警备司令部两机关;四是北京保安队由市民组织;五是市民须有绝对集会、言论自由权。 同时声明 :“我市民仍希望和平方法达此目的。 倘政府不顾和平不完全听从市民之希望,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北京市民宣言》击中军阀要员徐树铮、段芝贵、王怀庆等卖国贼的要害,指明了斗争的方向。

陈独秀一直被北洋政府视为“过激派”的首领,然而明知处境险恶,他仍像普通战士一样带头参加示威游行,带领学生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在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传单时,陈独秀被抓, 入狱 98 天。

三、创建中国共产党

1920 年,陈独秀将 5 月 1 日出版的《新青年》 第七卷第六号专门编成《劳动节纪念号》,内容新颖丰富,约 400 页,比原《新青年》一期增加了两倍多。他还特约孙中山、蔡元培等题词,其中还有 9 人是名不见经传的劳苦工人,此外还刊登了 33 幅工人劳动状况的照片。

5 月,陈独秀在上海秘密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由陈独秀负责,参加者有李达、 李汉俊、陈望道、邵力子、沈雁冰等,多为知识青年和社会才俊。到 6 月中旬,陈独秀、俞秀松、 李汉俊、施存统、陈公培 5 人开会,正式筹备成立共产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并起草党纲十余条,提出“用劳农专政和生产合作为革命手段”。陈独秀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共产国际代表吴廷康(维经斯基)也参加了这次会议,赞同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

上海发起组成立后,济南、武汉等地相应建立党的早期组织。陈独秀应陈炯明邀请到广州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兼大学预科校长, 1920 年 12 月底,他与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商量成立中共广东小组,由陈独秀(后由谭平山)任书记,陈公博负责组织,谭植棠负责宣传,并决定以《广州群报》为党小组的机关报。至此,在国民党的大本营——广州,中共的组织萌芽诞生了。在陈独秀的直接领导下,1921 年春,中共广东支部成立,党员有陈独秀、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陈独秀任书记。

湖南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就是毛泽东、蔡和森在陈独秀的直接委托、指导下创立的,是直属陈独秀等人创建的共产党的一部分。陈独秀充分相信毛泽东、彭璜,在他的书信指导下, 独立自主地建立党的早期组织。他与李达把上海党建团情况、《中国共产党宣言》、党纲草案十条、青年团章程、《共产党》月刊及时寄给毛泽东,使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进程如期实现。

上海的组织事实上成了一个总部,各地组织为支部。组织名称开始叫“社会党”,陈独秀和李大钊、张申府商量后明确为共产党。

从一开始,陈独秀就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自觉,他主张:“党员应该一面工作,一面搞革命, 我们党现在还没有什么工作,要钱也没用,革命要靠自己的力量尽力而为,我们不能要第三国际的钱。”他说 :“你们看广州的无政府主义者区白声、朱谦之,不是常在报上写文章骂我陈某崇拜卢布,是卢布主义吗?然而,他们恰恰又给我上了一堂课,人家的钱不能要,拿了人家的钱就要跟人家走,我们一定要独立自主干,不能受制于人。总之,我是不愿被别人牵着走的。”

1921 年 6 月 3 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马林来到上海,不久共产国际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派遣接替维经斯基工作的尼科尔斯基也来到上海。他们同李达商议,建议“应当及早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李达征得陈独秀的同意后,向各地党支部发信,各派二人到上海开会。国际代表的到来,加快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最终,促成中共一大的召开,陈独秀被推选为中共中央局总书记。

陈独秀不仅有建党之功,而且还提出了革命纲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担任从一大到五大中国共产党负责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共产党员也从 50 多人迅速发展到近 6 万人。

陈独秀不仅是新文化的发起者,还是旗手和主将,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除这些盛名之外,他还是语言文字学家,著有《小学识字教本》等专著,蔡元培说他精通训诂学,高一涵称他“讲文字学不在太炎之下”。蔡元培上任第五天,就聘请他为北大文科学长,此时的北大文科人才济济,刘师培、胡适、沈尹默都是他的文科教员。

陈独秀还是一名诗人,创作了大量现代诗和古体诗,诗作上乘。比如:“除却文章无嗜好, 世无朋友更凄凉。诗人枉向汨罗去,不及刘伶老醉乡。”(《闻光午之渝静农及建功夫妇于屈原祭日聚饮大》)“湖上诗人旧酒徒,十年匹马走燕吴。于今老病干戈日,恨不逢君尽一壶。”(《寄沈尹默绝句四首其一》)。

陈独秀还是书法家,从小被祖父训导读书习字。关于陈独秀书法造诣,这里有两件趣事:一是批评沈尹默的书法。在杭州教书时,陈独秀在留日同窗刘季平家里看到沈尹默的题字,当面批评“诗做得很好,字则其俗在骨”,沈尹默虚心接受,此后精心研习,终成一代书法大家,后世戏谑沈尹默是陈独秀“骂”出来的书法家。二是狱中为刘海粟题画。1935 年,画家朋友刘海粟从黄山写生归来,带着作品《黄山孤松图》前往狱中探望陈独秀并请题画,陈独秀面对黄山孤松意象,感慨系之,挥笔写下:“黄山孤山,不孤而孤,孤而不孤;孤与不孤,各有其境,各有其图。”此画后来成为艺术珍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