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党史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014-09-02 16:06

序   言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市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从2001年到2005年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是我市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同时又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由《纲要》和9个专项规划组成。本《纲要》根据《中共银川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是“十五”期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本《纲要》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政府将运用经济政策加以引导;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科技教育、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政府将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完成。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战略目标 

第一章  “九五”时期回顾 

“九五”时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五年。这一期间,我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步入小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九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实现。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亿元,“九五”年均增长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46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8.85亿元,年均增长29.6%。主要经济指标占自治区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显著增强。

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九五”期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9.2%,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6%。200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1.1∶43.8∶45.1,第三产业、建筑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  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深入推进了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新华百货等企业先后上市,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投资主体实现了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33%。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住房制度等各项改革全面推开。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日益扩大,200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55亿美元。

城市基础设施日益改善  五年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6亿元,年均增长29.9%。实施了城市道路、给排水、集污、集中供热、民用天然气、园林绿化等工程,建成了光明广场、世纪广场、新华街和步行街商业中心区等城市标志性建筑。200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2.05平方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7.8平方米,综合日供水能力43.9万立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5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2.36%,城市的美化、绿化、净化、亮化达到新水平,市容市貌显著改观。

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全市已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新建、改造了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体育设施,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步入小康  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2元,年均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2712元,年均增长10%。全市人民生活于1998年提前步入小康。

“九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制约首府城市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城市基础设施与区域中心城市要求还有差距;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能力弱,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生态环境脆弱;社会风气与社会治安状况还不尽人意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通过加快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 

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甘宁蒙毗邻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在西部大开发中,银川市要成为全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带动经济腾飞的龙头,推进城镇化的领头雁。

把银川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是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将分三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到2010年为打基础阶段。为西部大开发开好头、起好步,到2008年前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一番,成为有较大吸引力的区域性商贸金融、旅游、科教文化中心,支撑西北开发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核心城市之一。主要任务是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改革和市场化进程,建立良好的投资和生活环境,人民生活实现宽裕型小康。第二阶段,2011年到2020年为加速发展阶段。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均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的位次有明显提高,科技教育达到较高水平,成为亚欧大陆新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之一。第三阶段为腾飞阶段。再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到2035年左右,人民生活接近或达到全国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民族团结、特色鲜明、山川秀美的现代化城市。

“十五”期间,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实现“西部大开发,宁夏要争先,银川走在前”为总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实施科教兴银、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和城市化战略,大力推进市场化进程,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首府和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把银川市建设成为带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为2010年建成繁荣、富裕、文明、靓丽的初步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把握以下几点:

——必须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力争国民经济有一个较快的、有质量的增长速度。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抢抓一切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根据市场需求,立足资源优势,对经济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在调整中逐步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以体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深化各项改革。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束缚,清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探索确立新的思路和政策,遵循市场规律,自觉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

——必须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必须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大引进资金、技术和开拓市场的力度,积极参与国内外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

——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建设管理并举,重在管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标准、高质量地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银战略,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加快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急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发挥人才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必须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全面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依法治市。

第三章  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9.5%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2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3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经济竞争力增强,经济总量中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5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发展为8∶45∶47;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2005年全市年末总人口达到1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0万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600元和4000元,年均增长6%以上;市区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17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城市建设和管理达到新水平  城市特色更加突出,2005年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60%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6平方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5平方米,综合日供水能力48万立方米,全市电话普及率37%;城市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1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6%以上,逐步实现四季见绿,三季有花,争取达到国家园林城市要求;城市污染源得到控制,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政府职能转到以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为主,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科技教育的支撑和保证作用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继续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城和治安模范城市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向全国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目标迈进。建设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重大工程,即国家级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城市建设整体改造,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特色医药基地和农业产业基地等。建设六大广场、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万亩生态园、城市园林绿化、城市道路改造、排水及污水处理、民用天然气、示范性中小学、体育场馆、经济适用住房等项目,保护开发七大湖泊湿地,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第二篇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争创经济新优势 

调整经济结构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正确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结构调整,使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第四章  调整产业结构,壮大经济实力 

(一)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区域竞争力

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发挥我市的优势,着力培育一批优势特色企业和产品,促其迅速壮大,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旅游业  巩固和提高“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以建设富有独特魅力的旅游名城为目标,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产业化。保护开发建设湖泊湿地、观光农业旅游带、贺兰山东麓旅游带。经过5年的努力,形成西夏王陵、西部影视城、贺兰口岩画和水上迷宫5个闻名国内外的王牌景点。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系列产品,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市场,与国内各大旅游重点城市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加强行业管理,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环境。加快星级宾馆的评定,建设四星、五星级宾馆,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到2005年旅游业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

优质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农业优势,以奶制品、牛羊肉的深加工、品牌化为重点,形成全国出口基地。重点开发枸杞、葡萄、果菜等果蔬产品,形成全国独特的绿色食品深加工基地。以优质水稻、小麦为原料,形成区域食用粮加工中心。发展特种饲料、新型酶制品及其他生物技术应用产品系列。

石油天然气化工业  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把银川建成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重点建设银川化肥厂、宁夏化工厂、宁夏天然气精细化工项目等,使银川成为利用天然气生产大化肥的生产基地。提高原油加工能力,改造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开发石油系列产品,促进石油化工产业升级。

特色医药业  应用生物技术对枸杞、麻黄草、苦豆子、甘草等中草药进行研究、开发和生产,实现系列化、规模化、品牌化,推动医药业的发展。开发不同剂型的抗生素药品,应用先进技术提取枸杞多糖、枸杞籽油等枸杞系列药品及国内技术领先的羊胎素系列药品,建设麻黄系列药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开拓新领域,加速开发研制新药品种,把银川建设成为全区研发和生产制药中心。

以房地产为龙头的建筑建材业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推进房地产业现代化。建设风格新颖、突出地方特色的商品房,提高城市建筑品位,改善城市面貌。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稳步推行节能型、智能化新型住宅,大力推行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范建筑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建筑企业,提高建筑业整体水平。大力开发和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防水密封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绝热材料等系列产品。水泥实施“上大改小”,扩大特种水泥生产能力,加快石膏开发利用项目的建设。

(二)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城郊型农业优势,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调整优化粮食、肉蛋奶、蔬菜、水产品、林果5个传统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枸杞、葡萄、桑蚕、特种养殖和特种药材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精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创汇农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努力向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迈进。

养殖业  在稳定生猪、奶牛、肉羊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品种,大力培育特种养殖业,重点抓好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改良。加强畜禽疫病检测、检疫体系建设。引导农户集中联片发展,走小群体、大规模的路子,继续抓好“万千百”兴牧富民工程,推进畜牧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快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依托水产养殖大户,重点发展生态渔业和设施渔业。积极发展高科技工厂化养殖,建立苗种繁育基地,增加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大力发展水产品运销,努力开拓市场。到2005年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5%以上。

种植业 优化粮食作物品种结构,大力推广适销对路的优良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品种,推广冬麦种植。重点抓好商品粮基地、种子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良种作物的示范、推广。适应养殖业发展需求,使饲料作物生产成为独立的产业。完善露地蔬菜生产基地配套设施,推广节能日光温室,发展反季节果菜,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大力发展蔬菜种子生产。进一步强化先进栽培技术和名特优新品种的推广。

林果业  积极推进商品林基地建设,着重抓好绿色通道、农田二代林网、优质果园改造、贺兰山东麓荒漠治理等项目。建设育苗基地,引进培育名特优新品种。引进、试种和推广适合我市的速生树种和其他绿化观赏苗木。努力建设枸杞、葡萄、桑蚕、中草药等种植基地。

(三)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快工业化进程

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对机电、化工、冶金、高耗能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关闭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企业,淘汰落后设备和产品,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和质量升级。开发建设环保节能等新型产业。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以资产为纽带,加大企业的重组力度,逐步培育一批“名、特、优、新、专” 优势骨干企业。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扶持优势企业开发名牌产品,通过政策措施,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鼓励区内外优势名牌产品向银川聚集。实现数控机床、真空锅炉、全钢子午轮胎、煤质活性炭、葡萄酒等优势产品的规模化、品牌化经营。着力培育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对企业管理层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改善企业经营机制。全面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科技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逐步形成新的优势产业群和增长点。加快培育和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的社会服务体系。

(四)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市场化进程

以建设“商贸金融中心、旅游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咨询、法律、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改组、改造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放宽第三产业市场准入条件,取消或降低外资、民间资金进入第三产业各领域的准入壁垒和限制,特别注重利用外资,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信息产业  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敷设光纤干网,重点建设以光纤为主的宽带(高速)多媒体数字传输网络,并按照统一标准和规范预留应急战备接口。加快建设银川信息港,推动公用网与专用网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推动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应用系统,重点开发国民经济信息数据库。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培育信息市场,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开发信息产品和系统集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

金融保险业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票据等金融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培育发展新的上市公司。为中外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创造条件,积极发展股份制和中小金融机构。建立开放竞争的保险市场,开辟和扩大保险业务,发展保险中介机构。

商贸流通业  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商业中心区突出新华百货等名店,充分利用商业资本化,改造传统商业模式,发展大型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提高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以重要居民点和集镇为中心,建设各具特色、专业分工明确的商业网点。积极推行新型流通业态,规范经营方式,服务网络从中心城市向县城和乡镇发展,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培育牛羊肉、粮油、果品蔬菜、日用百货、家具、汽车摩托车、建材、机电、图书音像等专业批发市场。争取将银川商城、宁夏商都、银川商贸大世界、北环蔬菜果品批发市场等培育成为在西北地区有影响力的市场。大力培育金融、技术、信息、产权、人才等要素市场,积极发展会计、法律、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等服务。大力发展会展业,争取建设商务会展中心。抓好放心食品工程,全市放心食品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

社区服务业  加快社区组织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立和健全社区居民自治制度,积极探索社区服务产业化的途径。推进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等的延伸服务,全面推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0%。社区服务从福利型转向经营型,从分散型转向规模型,从行政行为转向市场行为。加快“社区服务示范区”建设,努力建设管理规范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文明社区。

第五章  加速所有制结构调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积极引导和规范改制企业,加快企业运行机制转换,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国有资产的管理、运营和监督机制,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强化服务意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保护其合法权益,在融资、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切实有力的支持。培植非公有制“明星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非国有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担保中心、民营科技企业扶持资金的作用,积极利用新的融资方式进行筹资,有条件的企业要争取股票上市。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内引外联,提高生产规模和经营水平。

第六章  发展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别 

积极发展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郊区重点发展蔬菜、枸杞及农产品深加工、建筑建材业、第三产业。永宁、贺兰两县重点发展粮食、水产、特种养殖、畜牧业、生物制药、农产品深加工、日用工业品等。

加快两个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重点建设李俊、立岗、掌政、洪广等各具特色的集镇,成为乡镇经济发展的载体,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施“塞上农村现代化工程”,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集镇和农村居民点。加大对山区移民点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与全市发展的差距。

调整农民收入结构,积极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建立新型的利益分配关系。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乡镇企业集团,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

第三篇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全面提高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城市的水平。合理调整城市空间布局,适度超前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树立精品意识,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环境与特色上争优创先,奠定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框架。

第七章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发展空间 

认真实施《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银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城市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法加强城市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按照中心城市、县域中心镇、重点集镇、一般城镇四个层次的等级序列,进行市域城镇体系建设和布局调整。城市总体布局采取“一城两区”的双核结构,布局原则为:一城两区、空间间隔、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继续完善城区基础设施的同时,按照现代化城市标准重点开发建设新城区。建设南部三片,即城区南部改造建设成为小康社会示范区,新城南部改造为集商贸与小康住宅为一体的示范区,新市区南部结合国家级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区。建设文化、南门、凤凰、怀远、北塔、玫瑰六大广场,使其成为休闲、娱乐、体育、商贸、会展、集会等功能各异、各具特色的群众活动场所。

第八章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突出三大特色  一是实施一批园林绿化、湖泊湿地恢复改造工程,突出“塞上江南”风光。二是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处理好古城、古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与老城改造的关系。

继续进行给排水设施建设  完成城区水厂、新城水厂、新市区北部水厂扩建,新建新市区南部水厂,逐步改善农村乡镇生活用水的供水条件。续建新市区北部排水,起步建设新市区南部排水工程,完成城区南部和新城区南部排水工程,完善城市主要街巷排水管道,逐步解决唐徕渠以西的排水。城市排水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建成区排水普及率达到86%。

加强交通建设  进一步完善市域公路干线网络,提高路网通达深度和路面等级。抓紧建设城市路网,形成良好框架。完成南二环路向东打通,贯通长城路,改造银古公路,新建南环快速通道。实施城市干线与环路连通及城市环路打通工程,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路网等。加快县乡公路改造,连接市郊公路与城市环线,使路网更趋合理、完善。以公共交通作为城市客运主要方式,开辟新的公交线路,新建、扩建停车场。进一步培育发展货运市场,建设客货运输站场等基础设施。改善铁路运输技术装备,积极争取建设银川至太原铁路新通道。继续开辟新的航线,争取开通国际航线,发展航空货运,努力把银川河东机场发展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航空港。

加强环卫设施建设  积极探索新的垃圾处理方式,新建垃圾处理场,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新市区北部和南部污水处理厂,城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0万吨。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全市公厕不少于每平方公里3座的国家标准。

搞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科学合理地布局新增供电电源点,改造和完善现有110千伏主网架,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供电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灵活性。改善供电环境,提高供电质量,逐步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提高城市抵御灾害能力  加快银西山洪防护体系建设,使城市防洪能力达到抵御百年一遇山洪的标准。加快中尺度气象监测网和现代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建设,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实施《银川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建设地震预警、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做好建筑物抗震设防的管理工作,加固有必要保留的建筑,使城市抗震设防能力达到8度以上。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增建人防工程,提高平战结合军民转换能力。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管理,提高经营城市水平。理顺条块关系,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完善城市管理的各项规章,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在市政、绿化、环卫和社区管理等方面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创新机制。对城市可用来经营的存量资产实行市场化运作,形成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良性循环。开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积极兴办城市公用事业。

第四篇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围绕创建全国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环保意识,努力实现“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湖中,湖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和“天蓝、地绿、水清、城净、居安宁”的目标,体现银川平原塞上江南风光。

第九章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再造秀美山川 

根据生态环境相似性、所处区域及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差异,将银川市生态环境建设分为四个区:贺兰山水源涵养林草保护区、洪积扇灌草保护区、洪积冲积平原林牧农建设区、冲积平原灌溉农田区。认真组织建设郊区、贺兰县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积极争取永宁县列入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按照四个区域分重点全面启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1、造林工程。包括防风固沙林、黄河生态林、农田防护林、绿色通道、集镇庄点绿化等。2、防沙治沙工程。主要对征沙渠和贺兰金山沙区进行综合治理,将沙区建成优质经济林、药材基地。3、天然林保护工程。对贺兰山天然林进行抚育、科学研究、营林建设。4、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包括公共绿地和生产绿地,建设万亩生态园,完成唐徕公园,新城玫瑰园、街心公园等建设。5、湿地保护工程。建立自治区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开发利用鸣翠湖、宝湖、北塔湖、金波湖、西湖、鹤泉湖、三丁湖七大湖泊湿地。6、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包括银西、109国道观光农业区建设,沃土工程、能源生态保护工程。7、“三化”草地治理与人工草地建设工程。8、节水灌溉工程。推广管灌、喷灌、滴灌等技术。9、水利工程。新建、改造滞洪区5座,建设山洪控导工程,实施农田、沟渠治理工程。10、水土保持工程。完成贺兰山东麓水土保持治理60%的工程量,全面加固维修黄河防洪堤。

第十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争创环保模范城市 

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切实加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加快银川地区油气、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强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噪声污染的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清洁能源行动,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城市管道民用天然气。搞好城市热网规划,扩大集中供热面积,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0%。加强烟尘控制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强制淘汰尾气超标车辆,推广使用清洁燃料。保护水源地,制定和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治理银新干沟,第二、第四排水沟,减轻城市污水对土壤和地表水的污染,保证黄河银川段等地表水质。加强饮食娱乐服务业和建筑施工管理,减少噪声、扬尘污染。

第五篇  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发挥比较优势,扩大产品外销比例,提高利用外资和东西部合作水平,促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十一章  拓展对外经贸,大力发展东西合作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努力扩大对外贸易  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选择特色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充分挖掘我市高耗能、化工、土畜特产和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出口商品的潜力,提高规模和质量。加强出口商品的品牌培育,以品牌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比例,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互补贸易等多种外贸形式。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积极推进出口企业产品达标国际质量认证体系。鼓励我市企业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到境外进行加工和贸易。深入开拓欧美、日本、东南亚、香港等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有潜力的蒙古、独联体、东欧、拉美和非洲市场,重点开拓中东国家市场。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外贸体系。大力推行外贸代理制,争取形成较大规模的外贸联合体,推进外贸集团化经营。积极帮助我市有条件的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和自营生产企业的出口增长。

拓展对外经济合作领域,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把吸引外资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积极扩大吸引外资规模,注重引导并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防范外债风险。积极争取利用政府间和国际金融组织优惠贷款,合理使用国际商业银行贷款,吸引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对优势特色产业和其他急需发展的项目进行重点招商。继续建设项目储备库,加强签约项目的落实工作,提供全程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探索委托、中介、代理招商等新的招商渠道及股权转让、拍卖、租赁、BOT、TOT等新的招商形式。争取以中外合资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方式吸引外资。

大力发展东西合作  积极开展与区外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吸引东部企业的资金技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加强经济技术协作工作,建立外地驻银机构、企业及投资商协会的服务管理体系,为外地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商贸信息等各种服务。

第十二章  加快各类开发区的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区 

国家级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  起步建设国家级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重点为高新技术、天然气化工、特色医药、农产品深加工、环保与节能产业。建设成为软硬环境优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带动全区及周边地区发展的新经济增长区。

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节能与环保、新材料产业。争取“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总公司”组建上市,实现由管委会向企业化过渡。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密集区和技术创新的辐射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孵化基地。

郊区良田东西合作示范区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吸引东部企业进区发展,建设成为东西合作的示范区。

永宁征沙渠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区  对征沙渠进行综合治理,发展葡萄、枸杞、麻黄、银杏、杜仲等经济作物及其深加工产品,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成为全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

永宁望远经济技术开发区  结合望远镇的建设,完善给排水等基础设施。依托现有企业发展特色医药、食品工程,以高新技术促其超常规发展,吸引非公有制经济进区发展。

贺兰新经济技术开发区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发展轻工业,吸引非公有制经济进区发展。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采用现代农业设施、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无土栽培、林果花卉、现代牧业、高效渔业、综合服务等。

第六篇  实施科教兴银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增强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坚持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

第十三章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加强技术创新,优先发展高新技术,建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技术引进,集中力量组织科技攻关,解决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重点培育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特色医药、新材料、电子商务等。引进推广动植物新品种、规范化综合栽培、畜禽规模化高效养殖、水产品高效养殖、蔬菜高效栽培、节水灌溉与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社会发展科技水平,开发盐碱化和荒漠化土地治理技术、生态和环境保护技术、医疗技术、减灾技术等,实施一批相关项目,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围绕区域经济、社会进步、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及重大项目开展软科学研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转换科研院所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企业在技术进步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第十四章  推进素质教育,开发人才资源 

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新世纪园丁工程”。巩固发展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高中和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缓解就学压力,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和特色优质教育,提高民族教育水平。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继续教育等多形式、多层次的高等教育,构建终身教育网络。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配置。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多元化办学体制。通过撤并、置换、改造、新建等形式,重组教育资产。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不断改善和提高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步伐。实施银川示范性初中、银川民族示范性高中、北苑小学、东安小学等一批重点教育项目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基本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和沟通的、开放式的现代教育体系,成为全区教育的示范区。

组织实施西部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积极调整人才结构,全面加强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公务员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各类急需和专门人才。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和提高科技人员的创业条件和生活条件,为人才的稳定、使用和引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建立完善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流动的政策法规和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依法保障人才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任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建设银川市人才市场,加快人才市场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增强服务功能,完善配套政策,加强人事代理等服务工作,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第七篇  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进一步加强人口管理,提高就业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卫生体育事业,繁荣文化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第十五章  完善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起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责任制,加大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力度,使人口管理按照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持续发展。大力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的公益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做好育龄夫妇生殖保健服务,努力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逐步完善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服务体系,保证基本卫生需求,逐步满足多层次需求。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依托一、二级医院成立社区服务中心,以街道为单位,统一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加强农村卫生“三项建设”,充分发挥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整体功能,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社会参与、综合治理,全方位开展卫生防疫工作。依法加强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和生活用水的卫生监督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医德教育。通过对银川市急救中心、中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改造建设和设施设备的完善,使城乡居民享有高档次、高水平、现代化的医疗服务。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坚持开展除“四害”活动。加强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监督管理,改善环境卫生质量。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25%。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积极发展文物、博物馆、档案和方志事业,发展新闻报业经济。建设银川新闻中心、银川晚报综合楼等。建设完善符合国际标准,突出城市自身风格的各种文化信息标识和识别系统。发展社区文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完成银川市体育中心、新城体育馆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具备承办全国中等规模运动会和专项比赛的能力,办好2003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

积极发展各类社会福利。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民办公助,法人管理,实行成本核算的新体制。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大社会救济力度,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互助和各种赞助公益事业的行为,加强对赞助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坚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形成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养老设施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推进残疾人康复、就业,切实加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保护。

第十六章  加强社会保障,保持社会稳定 

按照“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合理负担、社会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基本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保险、救济、福利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范围逐步扩大到全体居民。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和有效的管理、运作制度,针对不同群体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实施细则。改革就业方式,拓宽就业渠道,发展和规范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市场,加快建设以现代化设施为手段的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劳动力市场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完善适应各类经济成分和用工形式需要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一体化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养老、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范围。深化劳动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第八篇  优化发展环境,确保计划实施 

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进程,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跳跃式、超常规发展,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计划顺利实施。

第十七章  加快体制创新,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建设,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探索实行更加灵活的土地经营权转让、荒地开发形式。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大力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事农业生产、开发和农产品流通。进一步完善以科技推广、信息服务和农作物、畜禽疫病防治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建立新的投融资体制  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强化税收征管,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框架。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资金和外资投向。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银行独立审贷,政府间接调控的投融资体制。政府财力集中用于基础性、公益性领域的重点项目,提高统筹基建投资的比重。建立规范的投融资市场,发展投融资中介机构,进行产权柜台交易、产业投资基金、可转换债券等试点。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监督检查机制。进一步放宽投资审批权,积极鼓励民间投资。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制定发展战略、城市规划以及有关政策、法规,规范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提供公共服务等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调控经济活动。建立政务公开、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自觉接受法律、舆论和社会监督。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根据新形势适时调整、废除和制定新的政策法规。

第十八章  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目标,切实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快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出版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实施精品战略,繁荣文艺创作,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加快社区、企业、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完善城乡文化网络。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逐步增加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坚决清除文化垃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使之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全面组织实施《银川市人民政府依法治市的实施规划》。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法制建设,不断提高依法治市水平,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立法和监督职能,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加强基层政权机关和村委会、居委会、企业职代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市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逐步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家和自治区法律法规体系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证件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和审判权,确保司法公正。加强公检法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积极发展民族进步事业。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严厉打击利用宗教从事非法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治安模范城”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抓好基层治保组织建设和群防群治工作,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经济犯罪及各种恶势力,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设一批公共安全设施。

第十九章  认真组织,确保计划顺利实施 

“十五”计划是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纲领性文件,是制定其他各类规划、年度计划、产业政策及经济类文件的重要依据。在计划实施中要把握以下几点:

——加强领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强对所负责领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分析和监测,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纲要》和各专项规划的进展情况,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措施。

——广泛宣传。本《纲要》批准后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使之成为企业、个人和各种社会力量决定自身经济和社会行为的重要参考。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十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应以企业和各类投资者为主体,以市场为纽带,主要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实现计划的目标。

——集中财力办大事。政府要集中财力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益事业等非竞争领域重要项目,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适时调整计划。在计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不可预见因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或发展思路已起不到指导作用时,市政府可提出调整方案,报送市人大审议。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草案主要指标表 


 指标名称

计算

单位

 1990年

实际

1995年

实际

 “九五”期间

 “十五”期间

 备注

 2000年

 年均

2005年

年均

 

 实际

增长 %

 实际

目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20.86

 59.34

95 

 9.5

150 

 9.5

 

其中:第一产业

 亿元 

 4.41

 9.32

 10.6

 4.6

 12.3

 3

 

第二产业

  亿元

 8.48

 25.85

 41.6

 9.2

 67

 10

 

工业

  亿元

 7.39

 20.89

 27.3

 6.9

 42

 9

 

建筑业

  亿元

 1.09

 4.96

 14.3

 20.7

 25

 12

 

第三产业

  亿元

 7.97

 24.17

 42.8

 11.6

 70.7

 10.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

 2589

 6698

 9546

 6.9

 13200

 6.7

 

二、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2.15

 2.42

 8.85

 29.6

 14.3

 10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0.14

 24.33

 41.54

 11.3

 67

 10

 

四、全市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0.85

 2.68

 2.55

 -1

 3.75

 8

 

其中:出口

  亿美元

 0.77

 2.33

 2.31

 0

 3.4

 8

 

五、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934

 1683

 2712

 10

 4000

 8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581

 3932

 5622

 7.4

 7600

 6.2

 

六、年末总人口

  亿元

 81.49

 89.38

 100.94

 2.46

 115

 2.64

 

其中:城镇人口

  亿元

 39.55

47.63 

 56.44

3.45 

 70

 4.4

 


 

 注:(1)价值量指标绝对值以当年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以 可比价格计算,其它指标增速以当年价格计算;

     (2)2000年实际为统计快报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