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党史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第四篇 银川市城镇化建设改革与发展史(上)

2016-10-24 11:03

新中国成立初期, 银川市人口不足 3 万, 城区建成区面积仅3方公里, 市区内 74 条街巷, 均为土路, 全长 42 公里, 总面积不到 30万平方米。 市内无供水、 排水设施, 经济文化、 交通运输和城市面貌都十分落后。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 银川市的城市建设事业开始发展, 包兰铁路在银川接轨通车, 同时在铁路西面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银川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新旧两片城区形成了“哑铃状” 结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银川市的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 城市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 银川市的城镇化建设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 小城镇建设阶段

1.小城镇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定后, 中央下发了 《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 ,并相继发出一系列指示, 要求进行小城镇建设。 银川市的城市建设开始走向新的发展时期。

1978 年, 为了迎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大庆, 自治区下拨城市建设经费 300 多万元, 专门用于城市建设和改造整治。 以此为契机, 银川市加大了城市道路改造建设力度, 对一些重要集会场所、 居民居住区的城市道路进行了改造建设。

1979 年, 银川市开始编制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大纲 (1981 -2000 年)》。 1983 10 月 , 国务院批准了银川城市总体规划, 要求“自治区和银川市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领导, 认真抓好规划的实施, 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 这是银川市城市建设首次得到国务院批准的规划。 此次规划贯彻“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的方针, 确定了“旧城抓改造、 新城抓配套、 新市区抓基础设施” 的原则, 将银川市定性为全区的政治、 经济、 文化、 科研中心,将银川建设成为以轻纺、 机械、 化工工业为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采用“多中心串联式” 模式, 形成旧城、 新城、 新市区 3 片市区, 既是统一的城市, 又是一组相对独立的小城镇群。 各片市区设有各自的路网系统、 给排水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 三片市区功能各异, 各有特色: 旧城是西夏国都城所在地, 将其作为银川市的文化古迹中心和市级行政中心; 新城具有工业镇的特点; 新市区规划为自治区级行政中心、 文教科研中心和工业中心。

新规划实施后, 银川市委、 市政府下决心改造银川市面貌。 市委提出 “艰苦奋斗, 不甘落后”“人民城市人民建”, 发动社会力量加快城市建设。 首先, 抓道路建设。 一是抓了 三片区 (城区、 新城区、新市区) 之间的联系干道建设, 使三片市区之间有了两条平行的交通干道。 二是修建城市边缘道路, 疏散过境车辆。 在老城拓宽改造了环城路, 建成了新南环路等城市边缘道路, 形成了外环交通线路, 使过境车辆不再进入城市。 三是抓街道拓宽改造, 改变城市交通拥挤状况, 老城街巷基本实现沥青化, 使城市道路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到1985 年, 基本形成了城市道路网 。 其次, 发展城市公用事业。 到1985 年, 银川 市共建成两座自来水厂及新市区中心地带连片供水设施, 铺设供水管道 205 公里, 日供水能力达到 4.5 万吨。 公共交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到 1985 年, 全市共有公共汽车运营线路 11 条, 线路总长 248.5 公里, 拥有运营客车 124 辆,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同时, 加强了乡 村公路和城郊交通线路建设。 1978 年, 银川地区公路只有两条国道是三级柏油路, 其余都是沙砾路或土路, 广大农村主要靠人力和畜力, 有 6 个乡镇 113 的行政村不通公路。 到 1985 年,银川境内有公路 148 条, 总长 1213.6 公里, 通车里程 1146 公里。

1986 年之后, 为贯彻中央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银川市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 逐步把银川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吸引力的首府城市, 城市建设改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积极推进城市建设领域的各项改革, 逐步改变了单纯依靠投资进行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办法, 初步形成了多渠道、 多层次的筹资方式。 主要举措是实行各种优惠政策, 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城市基础设施, 实行谁投资、 谁经营、 谁受益; 实行综合开发、 配套建设, 推广“以路带房、 以房补路”, 实现资金良性循环; 实行城市土地有期限有偿使用, 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 放开搞活房地产二、 三级市场, 并将土地收益重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实行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 发行合资债券、 股票吸纳建设资金。 通过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加快了城市道路设施 (包括道路、 广场、 停车场、 路灯等基础设施) 建设改造和维护管理,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城市道路网络。 城市供水、 排水、 供热等都有了较快发展与保障。

二是推进城市住房制度改革。 银川市坚持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解决城市住房问题要改变单纯依靠国家投资的办法, 发挥国 家、 地方、企业、 个人几个方面的积极性,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住宅建设和改造的步伐。 首先要求有建房能力的单位自筹资金, 建造住宅, 解决本单位职工住房, 这成为城市住宅建设的主要资金渠道。 同时综合开发建设商品房, 成片地改造危旧房屋, 建设新居住区。 1989年开始建设房改商品房, 1994 年制定“安居工程” 实施方案, 确定在“九五” 期间建设经济适用住宅 60 万平方米, 解决 1.07 万户无房户和人均居住面积 4 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到 1995 年, 银川市城市住房面积达到了 698 万平方米, 10 年净增住宅建筑面积 364万平方米, 人均住宅面积由 6.46 平方米提高到 8.6 平方米, 在全国35 个大中城市中居第二位, 城市住房情况有了明显改善。

三是在抓紧改造旧城的同时开发建设了新区。 为了提高银川市乃至全区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吸引 资金、 技术、 人才,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 自治区政府于 1992 批准建立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开发区选址在新、 旧城之间, 以银新南、 北路 (现黄河东路、 北京中路) 为界, 东起唐徕渠, 西至满城南街, 总用地面积 5.2 平方千米。 经过几年建设, 逐步形成了一个集科研开发、 生产、 生活、 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新区。 紧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于 1995 年开始建设良田工业区, 总占地 188 公顷。在城市东郊, 开工建设长庆石油勘探局银川燕鸽湖综合基地, 规划占地面积 136 公顷, 是一个集生活、 生产、 科研、 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由此, 银川市形成了“一城两区四片” (一城, 指银川市主城; 两区, 指城区和新城区; 四片, 指旧城、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新城和新市区) 的城市布局。

2. 建设“经济核心区” 阶段

1997 年, 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宁夏“经济核心区” 的构想。 “经济核心区” 包括银川市、 青铜峡市、 灵武市和利通区等引黄灌区的精华地带, 自治区党委提出要把“经济核心区” 打造成为带动宁夏及周边地区的一个发展极。 被确定为经济核心区后, 银川市抢抓发展机遇, 并借助国家战略西移、 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 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等一系列有利因素,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取得了显著成绩。

1998 7 月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996-2010)》 获得通过,2000 5 月 , 国务院批准了 《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6-2010)》。 规划将银川市定性为宁夏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 心,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西北地区东部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规划区包括城区、 新城区、 郊区和河东机场范围, 总面积 1375 平方千米。 规划提出 , 银川市要不断调整、 强化和完善城市功能, 形成高水平的综合服务功能、强大的辐射带动功能和高效率的承载功能, 以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为 “一城两区、 空间间隔、 功能互补、 协调发展”。 城市采用“一城两区” 的双核结构, 即银川市主城由城区和新城区组成。 城区以行政办公、 商贸和居住为主, 新城区以文教科研、 工业和居住为主; 城区以 发展高层次的金融、 保险、 商贸等为主, 保留 无污染的轻工业; 新城区优化第二产业, 壮大支柱行业规模, 借助科研集中的优势, 大力发展技术服务行业, 充实完善新市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还提出 银川 市的远景构想, 即 2010 年以后, 银川不宜只限于市区发展, 未来的银川 应该是在市域范围内发展的“大银川 ”。 “大银川” 将主要由 新城区、 城区(含开发区)、 习岗区 (习岗 镇)、 长庆小区 (长庆石油城)、 望远区(望远镇)、 杨和区 (杨和镇) 6 个片区组成。 《银川 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还做出了总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发展目 标为:增强市域经济的整合度,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 统筹郊区和两县的空间布局和职能组织; 加大市域西部城镇建设和经济开发力度, 培育新的城镇经济发展轴线; 调整市域东部乡镇的行政区划, 实施撤乡 并镇,归并规模过小的乡镇, 集中力量加快优势区位城镇的发展, 提高小城镇的规模、 等级和层次, 鼓励和引导乡村工业和人口 向小城镇集中。

加大银川市城市改造和建设力度。 银川市提出“西部大开发, 城市要先行” 的口号,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采取贷款修路, 收费还贷,以路带房, 以房补路的办法, 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 先后新建、 改造了城市环路、 上海路、 怀远路、 双渠路、 新华东街、 长城路、 民族南北街等街道。 借助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大庆之机, 完成了银川河东机场、 长庆石油基地、 唐徕公园、 东花园、 西塔市场、 凤凰园、 安居工程、 宁夏人民会堂、 步行街、 银川市光明广场等工程项目建设, 银川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较快, 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 初步形成了多种运输方式衔接、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增强了交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城市供水、 排水能力日益提高。 城市水厂达到 5 个, 城市日 综合供水能力达 48.25 万立方米, 城市供水管道增加到 754 公里。 排水管网建设与管理得到加强, 新建了排水管道, 取代排水明沟, 完善了排水体系。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出台了一系列住房保障制度, 加快了公房房改出售、 经济适用房建设、 危旧房屋改造, 制定住房公积金制度, 使市场与住房保障有机结合, 切实解决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1995 年, 颁布了 《银川市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细则》; 19964 月 , 颁布实施了 《银川市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出台出售公有住房配套办法, 9 月全面开展公有住房出 售工作, 至 2002年底, 全市共出售公有住房 458.36 万平方米, 共 72353 套。 安居工程正式起步实施, 银川市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实施国家安居工程的城市之一。 到 2002 年底, 全市共建成安居工程及经济适用住房 205.68 万平方米, 共 2.8 万套, 解决了约 8 万人的住房问题。 为切实解决经济困难家庭的住房需求, 市政府出台了 《银川市城镇廉租住房管理试行办法》, 在安居工程中建设了部分廉租住房, 同时将部分公有住房和企业捐赠 房 屋作为廉租住房房源, 对部分困难家庭进行实 物 配 租。2000 11 月 , 首批 27 户最低收入家庭入住安居工程廉租住房。

(二) “大银川 ” 建设与发展阶段

1. 建设“大银川” 阶段

2002 6 月 ,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 “银川市作为自治区的首府和政治、 经济、 文化、 信息中心, 要加快发展, 努力增强实力,扩大城市规模, 完善基础设施, 大搞绿化美化, 强化服务功能, 提高品位, 做到一年有一个新变化、 三年上一个新台阶、 五年有一个大发展、 十年有一个大跨越, 努力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大银川”建设揭开序幕。

6 24 日 , 银川市委、 市政府制定了 《关于加快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提出把银川建设成为繁荣、 富裕、 文明、 靓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总目标。 到 2006 年,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0 亿元, 年均递增 10%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16 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 6.3%8.5%, 农村力争实现宽裕型小康, 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建成区面积达到 70平方公里左右, 市区人口达到 80 万左右, 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特征更加明显。 为了加快推进“大银川” 建设, 银川市委、 市政府提出要实施四大系列工程: 一是抓好以构架城市路网、 完善城市功能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系列工程; 二是抓好以园林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建设系列工程; 三是抓好以标志性建筑为重点的城市形象系列工程; 四是抓好以亮化、 净化、 美化、 艺术化为重点的提高城市品位系列工程。

9 月 , 自治区党委九届二次全会提出, 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 自治区党委、 政府在 《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中明确要求: “坚持城市化与工业化、 市场化、 信息化、 国际化紧密结合, 按照适度超前、 布局合理、 重点突出 、 逐步推进的方针,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集中力量把银川市做大做强做美, 使银川市成为经济实力强、 功能完备、 风格鲜明、 具有较强聚集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成为西北地区环境优美、 居住舒适、 生活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10 月 , 市委、 市政府出台 《关于加快银川市城市化进程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 并经自治区党委审议通过。 《意见》 明确提出“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把城市化同工业化、 市场化、 信息化、 国际化紧密结合, 以人为本, 突出‘ 塞上江南、 回族之乡 、 西夏古都’ 三大特色, 坚持高起点规划, 高质量建设, 高水平管理, 高效益经营, 拓展城市空间,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做大做强做美银川, 把银川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强、 功能完备、 风格鲜明, 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到 2005 年, 争取进入全国卫生城市,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环保模范城市; 到 2010年, 跨入特大城市行列, 成为西北地区环境优美、 居住舒适、 生活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争创联合国最佳人居奖, 初步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同时, 提出了到 2005 年在经济发展、 城市化水平、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 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城市发展目标更为全面。

银川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 银川市要“围绕建设大银川,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 抓住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两大历史机遇, 突出把银川规模做大、 产业做强、 环境做美三个重点,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和以人为本四种新的发展观, 实施生态立市、 特色建市、 工业强市、 人才兴市、 依法治市五大方略, 大力推动工业化、 城市化、 农业产业化、 市场化进程”, 加快银川市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步伐。 银川市进入史上发展最快、 最好、 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

进行区划调整,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为实现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自治区党委、 政府对银川市行政区划作了重大调整, 撤销银川市城区、 新市区和郊区, 设立了兴庆、金凤、 西夏三区, 将灵武市划归银川市代管, 将银川 (国家级) 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银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移交银川市管理。 2003 陶乐县撤县时, 将月牙湖乡划归兴庆区管理。 经过调整, 全市辖区面积由 3511.64 平方公里扩展到 9170.3 平方公里 (含两县一市), 城市建设控制区由 76 平方公里扩大到 370 平方公里, 形成一城两翼三区的格局。 银川市的城镇空间总体结构也开始向“轴向集聚、 多中心组团式” 发展, 南北为贺兰—中心城区—永宁城镇密集发展轴, 为主轴; 东西为灵武市—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城镇密集发展轴, 为副轴。 形成了兴庆—金凤、 西夏、 灵武—宁东、 永宁—望远、 贺兰—德胜五个组团。 中心城区控制范围为高速环路以内地区, 面积约 415 方公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 联通区际交通。为适应大银川城市路网体系建设需要, 确定了银川市公路建设坚持“高起点、 高等级、 高质量、 大框架” 的原则, 以城乡 干线改造为重点, 以循环路网建设为依托, 编制完成了城乡公路建设规划, 制订了分步实施的建设计划。 2002 年, 原银古一级公路改建成高速公路, 直接与古王高速公路连通, 打通了银川的东出口 。 2004 年, 银古高速公路向西延伸段的银川南环高速公路通车。 2005 年, 姚叶高速公路继续向南延伸, 实现了宁夏全境贯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