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党史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第四篇 银川市城镇化建设改革与发展史(中)

2016-10-24 14:34
银川成为西北地区继西安之后第二个修建环城高速公路的城市。 连接内蒙古、 甘肃、 陕西、 山西等省交通, 拉近了银川与周边地区的距离, 在陕甘宁蒙周边大致 15 万平方公里、 人口 1000 万的范围内起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 出入银川更加方便, 大银川的辐射作用日益显现。

这一时期, 按照“近联、 远引 、 外拓” 的思路, 银川市交通运输工作横向交流趋向活跃。 2004 年, 宁蒙陕甘联席会议成立, 银川市交通运输局先后与宁蒙陕甘 19 个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形成了战略发展联盟关系, 建立了交通合作的工作机制, 制定了宁蒙陕甘公路运输一体化协议。 在建设大交通的背景下, 依托与天津港开通铁路集装箱专列和银川市内陆港大通关门户的开通, 以高速公路、 干线铁路、 国际航线为纽带, 对多种运输资源进行整合, 充分发挥银川市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 成为辐射陕甘宁蒙及面向西北、 华北地区交通运输的领头羊。 2005 年, 在西北中心城市交通改革与发展协作会议上, 银川市提出一系列区域合作意向, 最终签署了四项协议, 开启了西北中心城市交通合作的先河。 

其次, 完善市内交通。 自 2003 年开始, 银川市以提高城市主干道的通达能力为重点, 加快城市路网建设, 新建北京路、 上海路、 宁安大街、 亲水大街等城市道路, 城市路网体系更趋完善, 档次规模显著提升。 到 2005 年, 城市主干道全部达到了 6 车道以上, 部分城市交通 要道 达到 10车道, 基本形成了以环城高速路为外围、 以北京路和亲水 大 街 为 轴 心 的“六横十六纵” 城市路网体系, 构建了大银川的城市道路格局。 同时, 银川市还以国道和国道主干线为骨架, 发展完善“七纵九横” 公路网络, 加快县乡 村道路建设步伐。

最后,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城市中心西移战略, 加快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 城市建设的投入、 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 建设改造了银川市行政中心、 “三馆两中心” 等 160 多个重点建设项目和一系列配套设施。 大力营造“绿色银川”, 着力打造“塞上湖城”, 建设了大团结广场、 人民广场等七大广场和八大公园, 实施了一大批园林绿化工程, 开工建设了鸣翠湖、 阅海等一批湿地恢复和保护利用工程, 爱伊河城市段全线贯通。 这些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和生态条件, “塞上湖城” 的特色日 益鲜明。 进一步完善城市供电、 供水、 排污、 通讯等设施。 新建改造城市道路的供排水、 天然气管网、 电力通讯线路全部敷设下地, 城市给排水、 污水处理实现一体化管理, 西夏区结束无公用排水系统的历史。市区主要街道新安装各类造型精美的路灯 3.7 万盏, 增添了一批城市雕塑, 大大丰富了城市的内涵, 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 到 2006 年,银川 市 城市 化率 达到63.23%, 城区面积达到105.66 平方公里; 全市湖泊 湿地 面积 扩 大 了1500 多公 顷 , 城 市建成区 绿地面 积比 “ 九五” 末增加了 1.8 万亩; 城市供水普及率 90.81%,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 2003 年的 40.08%提高到 74.94%, 居西北第一; 城市亮化率92.82%, 绿色照明率 51.4%, 城市燃气普及率 92.82%, 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 90%。

整治环境, 完善城市功能。 银川市把 2003 年定为“城市管理年”, 在全市范围开展了一场以“整治城乡结合部环境、 整治市容市貌、 拆除违章建筑、 清理流动经营摊点和规范户外广告” 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五大战役”。 重点抓了卫生、 交通、 绿化、 环保、 亮化等工作, 实施了三大绿色屏障和机场高速路、 北京路、 丽景街、 金波路等道路的绿化工程。 共拆除各类建筑 320 万平方米, 清理流动摊点3.2 万个 (次)、 户外广告 5110 平方米, 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还建成了日处理垃圾 1000 吨耀1200 吨的垃圾填埋场及日中转 1000 吨的垃圾中转站, 基本解决了银川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问题。 2004 年后,银川市把大小街巷改造作为一项民心工程, 对市区内近百条小街巷进行了改造, 仅 2005 年, 银川市就投资 5000 万元, 改造了 28 条小街巷, 增加路面宽度, 提高平整度与铺装档次, 更换大理石道牙, 增加路灯, 方便居民出行。

强化集镇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 银川市对乡镇行政区划作了重大调整。 通过撤乡并镇、 合乡并村等方式, 将原来的 32 乡 15 镇撤并为 5 乡 21 镇, 使自然村向中心村聚集, 形成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建制镇。 着重发展了 10 个卫星镇,即望远镇、 李俊镇、 大新镇、 掌政镇、 丰登镇、 芦花镇、 立岗镇、 德胜工业园区、 临河镇和磁窑堡镇。 还深入推进特色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 构建了布局合理、 功能互补、 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体系。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 小城镇的集聚、 辐射和带动功能不断增强, 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 城乡居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2. 建设“两宜城市” 阶段

2006 年 2 月 , 银川市委十一届十三次会议通过了 《关于把银川 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 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 提出将银川建成经济繁荣、 环境宜人、 生活舒适、 创业活跃、就业充分、 教育发达、 法制健全、 文化先进、 民族团结、 社会和谐的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 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并提出主要目标和措施: 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依法治国方略, 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围绕建设服务型法制政府, 营造高效便民、 公开公正的政务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支撑宜居宜业的设施环境; 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推进服务体系建设, 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弘扬先进文化, 营造宜居宜业的文化环境;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鼓励全民创业, 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实现环境优美、 生活便利、 教育发展、 就业充分、 行政能力显著提高、 文化繁荣、 社会进步的目标。 并对城市规划作了进一步修订完善。

围绕“两个最适宜” 城市建设, 银川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现代城市功能。 在城市道路网体系方面, 加快新区开发建设步伐, 推动城市重心西移。 新建了大连路、 沈阳路、 四环绕城高速等一批重点项目 , 城市道路网进一步完善, 城市道路功能进一步提升。 在公用设施建设方面, 加强城市雨、 污水体系建设, 新建改建了一大批排水管道, 实施旧城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 城市排水管网框架基本形成。 对城市范围内排水沟道进行清淤整治, 防洪排水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面进行了城市供水管网改造, 完成第五水厂扩建, 新建第六水厂。 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工程, 加快推进旧住宅小区燃气入户改造工程。 从 2005年开始, 实施了创建全国节水型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环保模范城市、 园林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奖“五创” 工作, 使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2006 年开展了城市园林绿化、 环境综合整治、 道路交通治理“三大战役”; 2007 年实施了规划提升、 城乡增绿、 道路畅通、 环保节能、公交优先、 市容美化、 湖城新貌、 特色街区、 重心西移的“九大工程”; 2008 年又改造提升了 15 条主要街道的亮化工程。 2008 年, 借助自治区五十年大庆的历史机遇, 投资 20 多亿元, 实施了 30 个重点市政设施项目 , 建成了览山景观剧场、 “三馆两中心”、 文化城等一批标志性工程, 城市综合功能和市容市貌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加强城市管理和改善城市环境上狠下功夫, 建立了市、 区、 街道、 居委会“两级政府、 四级管理” 体制。

(三) 沿黄城市带 (“黄河金岸” 城市) 建设阶段

1.“黄河金岸” 建设构想的提出和形成

2005 年 12 月 , 自治区党委九届十二次全委会首次提出了“推进以银川为龙头的沿黄城市带建设, 以沿黄城市带发展推动全区城市化进程” 的战略构想。 2006 年 10 月 , 自 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体 (扩大) 会议提出 : 以黄河中上游引黄灌区为依托, 以首府银川为中心,石嘴山 、 吴忠、 中卫三个地级市为主干, 构筑起宁夏沿黄城市经济带, 跻身西部城市带 (群) 的建设行列。 2007 年 6 月 ,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 使以银川 为中心, 石嘴山 、 吴忠、 中卫为主干的沿黄城市带成为全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战略平台, 成为宁夏承接发达地区资本、 技术、 人才和产业转移, 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核心区域, 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8 年 1 月 ,自治区政府在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 奋力打造“黄河金岸” 的具体推进措施。 2010 年 12 月 21 日 , 国务院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将宁夏沿黄经济区正式列入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 标志着宁夏沿黄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2. 启动实施

首先, 2009 年 4 月 , “黄河金岸” 建设拉开序幕。 随后, 银川市兴庆区率先启动了 “黄河金岸” 水系工程建设暨春季植树造林大会战, 黄河金岸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也开工建设。 “黄河金岸”各项重点工程强势推进。 2009 年, 完成了银川市滨河大道及十八条连接线建设方案的编制、 资金测算, 完成兴庆区段五座桥梁工程。 2010年, 开工建设全长 115.8 公里, 总投资约 4.77 亿元的银川 市黄河金岸滨河大道路面工 程。2011 年, 兵沟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2012 年,总投资 19.48 亿元的兵沟黄河公路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取得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2013 年, 贺兰山路东延伸及兵沟黄河公路大桥全线开工建设, 完成投资 4.1 亿元; 北京路东延伸及滨河黄河大桥项目完成投资 1.4 亿元, 年内完成开工前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宁夏永宁黄河公路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开工建设。 武警宁夏总队西沙窝基地专用公路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 103 省道、 203 省道改扩建工程、黄河银川段航运工程等项目顺利推进。

其次, 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 围绕“大建设、 快建设、 大发展、快发展” 的总要求, 银川市启动了滨河新区规划建设和阅海湾中央商务区建设, 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持续实施了以道路、 水系、 绿化和特色街区改造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大力推进以洁净银川 、亮化美化为重点的六大工程, 建立布局合理、 衔接顺畅、 运行高效、 安全环保的城市道路体系, 启动了 “点缀成线、 线汇成圈、 圈带成面” 的高水平、 大手笔城市亮化工程。 到 2012 年底, 新建、 改建、扩建六盘山路、 大连路等城市道路 100 多条, 城市道路面积达到 1772万平方米, 比 2008 年增加 443 万平方米, 位居西北地区前列。 市区东南、 北部水系全线贯通, 新增湖泊湿地 1250 公顷,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2.87%, 森林覆盖率达到 14.4%。 城市供水、 供暖、 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全市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4 万立方米/日 , 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 99.48%, 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28%。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建成快速公交系统 (BRT) 一号线工程, 2012 年公交运营线路达到了 71 条, 各类公交车辆达到 1505辆。 住房保障政策、 制度不断健全完善, 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81 万平方米。 统筹城乡发展, 掌政等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新建“塞上农民新居” 示范点 69 个, 完成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 296 个,改造农村危房 20880 户 , 农村面貌整体改观。 “塞上湖城、 西夏古都” 城市特色更加明显。

再次, 编制 2011 年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市域、 城市规划区、 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总面积约 9555 平方公里, 包括“三区两县一市”, 分为一个中心城市 (包括中心城区和宁东、 德胜、 望远、 机场 4 个团组)、 三个县域中心城镇 (灵武东塔、 贺兰习岗 、 永宁杨和)、 6 个中心镇和 15 个一般乡镇; 城市规划区包括市辖区和贺兰工业园、 永宁工业园区、 河东机场控制区以及宁东化工产业园控制范围; 中心城区为环城高速以内区域, 约 400 平方公里。 银川 城市定性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西北地区东部区域中心城市。 市域规划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银川市作为自治区首府在政治、 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中心职能, 增强区域集聚辐射能力, 成为宁蒙陕甘毗邻地区加工制造业基地和商贸物流中心、 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 成为西北旅游目的地、 旅游集散和综合服务中心, 西北地区面向华北经济圈重要交通枢纽。 中心城区将形成“蓝带穿城、 绿环展网” 的生态发展模式, 促进银川城市空间由现有的“一城两片” 向未来特大城市“轴带状” 架构方向调整, 城市发展方向为南进、 北拓、 西优、东控, 逐步构建“四轴、 两带、 多中心” 的城市布局。

最后, 建设现代化区域物流配送中心。 银川市委、 市政府提出 把银川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区域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战略, 编制了 《银川市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规划》, 银川物流港、 宁夏众一物流园、宁夏新世纪冷链物流中心、 宁夏中药材交易批发市场等项目相继开工。 2009 年, 在国务院现代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 银川市被列入全国 17 个物流区域性节点之一, 被商务部评为全国商贸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 2010 年, 完成银川国际空港物流中心建设项目 。是年 5 月 , 首开银川至迪拜的国际运输航线。 2011 年 4 月 , 银川陆港物流中心海关检验场所正式通过验收。 同时, 银川市编制了 《银川市“十二五” 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明确了银川市物流业发展思路。

(四) 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

党的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并把“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