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党史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第五篇 银川市交通运输改革与发展史(六)

2016-10-26 10:07

公共交通场站总面积达 28.2 万平方米, 公交车进场率83.2%。 总行驶里程 8662 万公里, 同比增长 11%; 客运总量达 3 亿人次, 同比增长 14.5%。 行车事故间隔里程达到 203.6 万公里, 与“十一五” 相比, 运营线路数量、 总行驶里程以及客运总量分别增加115%178%189%。 全市网点、 旅游景区、 居民小区、 农贸市场、 中小学校、 驻地部队、 厂矿企业到处都通公交, 还开通会展活动、 传统节假日和大型活动等临时公交专线、 夜班车, 成立“文明公交” 专业志愿者服务队和银川市公交礼宾车队等, 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出行, 人们普遍感受到公交的便捷和舒适, “公交都市” 成为银川 靓丽的名片。

(六) 现代化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初步形成

银川市现代物流业起步于 21 世纪, 虽然起步晚, 但发展势头强劲。 银川市围绕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功能, 积极构建以银川为中心的宁蒙陕甘毗邻地区现代物流体系, 全市大物流格局逐步显现,形成以物流园区为支撑、 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互相衔接的综合物流节点体系。 从园区来看, 全市 150 亩以上的物流园区 (中心) 有 31 家,占全区 52%, 初步形成以银川综合保税区为主的外向型物流、 以西夏国际公铁物流城为主的公铁联运物流、 以宁夏润恒农副产品 (冷链)物流产业园为主的农产品物流、 以西北现代供应链科技园区为主的商贸物流的物流发展格局。 从企业来看, 目前全市从事仓储、 运输、 装卸、 包装、 流通加工、 配送、 快递、 冷链、 物流信息服务等业务的物流企业达到 1300 多家。 截至 2014 年底, 全市 2A 级以上物流企业达23 家, 占全区物流企业的 63.9%。 其中 4A 级物流企业有 4 家、 3A级物流企业有 13 家、 2A 级物流企业有 6 家。 从物流配送体系来看,以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试点城市为依托和基础, 培育银川同城社区配送、 东桥电器、 领鲜物流等 5 家商贸流通企业开展消费品、 生鲜食品、 家电等民生商品的共同配送。 新百连超、 华润万家、 双宝等连锁超市企业新建 5 万平方米的商贸物流分拣、 配送中心, 提高了商品配送率。 新百便利店率先在西部地区开展快递包裹代收服务。 进一步整合 51890 家政信息平台, 推出城市货的叫车服务。 2014 年, 全市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完成 116.99 亿元, 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20.2%, 占全市 GDP 的比重 8.4%2010-2014 年, 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 27%, 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8.25%,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年均增长 11.8%, 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30.2%。 物流业逐步成为带动银川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七) 交通运输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1978-2014 年, 银川市民用飞机历经伊尔-14 型—国产运七· 苏制安-24 型 (除空客 380 以外所有大型飞机); 铁路配属机车历经蒸汽机—内燃机—正在建设的高铁动车; 水运船舶历经船尾挂浆机木船—钢质机体木船—钢质轮驳船—机动化豪华型船舶; 公路运输工具有汽车、 拖拉机、 三轮手扶, 由人畜力交通工具混合使用向大吨位、 豪华型、 快速化发展。 2014 年, 私人汽车保有量 44.70 万辆,较上年增长 19.4%

客货运输车辆全部安装 GPS 汽车动态行驶记录仪。 完善银川市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 公交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实现GPS 智能调度, 车载视屏, IC 卡智能收费, 公交站及 BRT 公司办公场地网络监控; 实施“绿色公交” 工程, 公交尾气排放全部达到环保标准; 推行企业预算管理体系, 开展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认证工作, 企业现代化、 精细化、 标准化管理模式在逐步建立。

养路机械化大大减轻养路工人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公路养护质量。 截至 2014 年底, 银川市管养的县道、 乡道、 专用公路达 3201.6 里。 30 多年来, 好路率、 综合值每年都达到或超过自治区规定的标准,养护工程合格率年年 100%。 建立公路和桥梁养护管理系统化、 机械化, 综合养护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初步实现科学化、 系统化管理。

新百连超、 东桥电器等企业建立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并应用条形码识别、 无线射频识别 (RFID) 等电子信息技术; 交通国际物流港建设北斗卫星货车动态监控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项目 、 宁夏望远现代金属物流园物流信息管理平台项目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 实现网络可视化、 货物实时跟踪、 仓储智能化管理、“一卡通” 式服务; ETC系统推广得到发展, 基本覆盖全市主要的高速公路进出口 , 进一步缓解了高速公路拥堵, 减少高速公路道口停留时间。

(八) 交通运输保障体系显著增强

30 多年来, 银川市始终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的工作方针, 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与生产、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把安全摆在首位。 先后制定 《银川市交通运输局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银川市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银川市交通局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安全生产百分制考核标准》 等规范, 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 成立安全稽查大队, 通过会议、 广播车、 车载 LED 显示屏、 飞信、 微博等方式与媒体, 广泛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先后开展路政管理和交通秩序全面整顿, 驾驶员劳动纪律和驾驶作风整顿, 人、 车、 路综合治理, 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 客货运市场整治, 公路“三乱” 整治, 超限超载治理等安全生产检查。 路政管理实现“全覆盖”“无缝隙”。 营造了良好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环境。 2006-2014 年,累计检查渡口旅游区 520 余次, 累计巡航里程 1.5 万多公里, 共检查船舶 1 万艘次、 船员 1.2 万人次, 杜绝了“三无” 船舶投入, 多年来没有发生水上安全交通事故。

建立银川市交通运输门户网站, 公开政务信息。 首推行政处罚自由 裁量权规范, 首建运政处罚仲裁申诉制, 首倡第一次轻微违法不处罚措施, 交通行政执法工作基本实现了制度化、 规范化, 交通执法队伍已多年无行政败诉和复议变更现象, 行政投诉下降 40%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银川市道路运输业蓬勃发展, 全市道路客货运输、 车辆维修、 搬运装卸、 运输服务全面发展。 1985 年银川市客运汽车发展到 2793 辆, 货运汽车发展到4369 辆, 运输拖拉机发展到 9233 辆, 摩托车发展到 27401 辆, 汽车挂车发展到 482 辆, 有各种汽车驾驶员 9557 名 。 2000 年, 全市纳入交通行业管理的汽车保有量 19380 辆, 参加运营 13620 辆, 占车辆总数的 70.28%2005 年, 银川市共有机动车辆维修业户 1068 户 , 搬运装卸业 10 户, 汽车租赁业户 15 户, 驾驶员培训学校 22 所。 2008 年,有机动车维修企业 948 家, 机动车驾驶员 培训学校 17 所, 汽车租赁公司 51 家, 信息配载 320 户 , 货运代办 99 户 , 物流服务 9 户 , 全市道路运输行业从业人员 35857 人。 “十一五” 期间, 全市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已达 5 万余人, 道路运输营运客、 货车辆还分别以每年 5%9%的速度递增。 2014 年底, 全市各种民用汽车保有量 61.4648 万辆,较上年增长 15.5%。 银川市三区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经营的有 17 户, 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的有 29422 户 , 机动车维修企业 1039 家,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 18 所, 全市道路运输行业从业人员 57321 人。 银川市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九) 横向联系、 共同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按照“近联、 远引、 外拓”“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的思路, 2004 年召开宁蒙陕甘毗邻地区联席会议, 银川与宁蒙陕19 个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形成战略发展联盟关系, 签署 《宁蒙陕甘毗邻地区区域汽车救援网络协议》《异地营运车辆技术等级评定、 二级维护认定委托协议》《宁蒙陕甘毗邻地区交通信息网络协议》, 涉及县级联盟单位 85 个。 在建设大交通的背景下, 依托天津港铁路集装箱专列和银川市内陆港大通关门户, 以高速公路、 干线铁路、 国际航线为纽带, 对该区域内多种运输资源进行整合, 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成为辐射陕甘宁蒙毗邻地区及面向西北及华北地区交通运输的领头羊。

三、 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 30 多年, 银川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一) 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 抢抓发展机遇加快发展

30 多年来, 银川市交通运输事业认真贯彻党中央、 国务院一系列交通运输发展的方针, 正确把握历史机遇。 1980 年, 银川公路旅客运输执行“放开搞活” 政策, 允许私人经营客运, 打破了国营运输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使运力大幅提高; 1985 年抓住交通“优先发展” 机遇, 提出 “宁夏先翻身, 银川走在前” “交通要振兴”, 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 交通基础建设规模大幅扩展; 2000 年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 自 治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机遇, 确定公路建设的总原则是“高起点、 高等级、 高质量、 大框架”, 从而实现了银川交通运输事业跨越式发展。 2006 年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机遇, 出台 《关于统筹城乡 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提出“统筹城乡 基础建设, 实现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均等” 的目标。 从 2006 年开始, 银川市把农村公路建设列入政府每年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作, 取得农村公路建设历史性成就。 新时期银川市抓住西部大开发新十年赋予银川“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及“一带一路” 重要节点城市等重大战略机遇, 全面建设公路、 铁路、 轨道、 民航和水运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线网体系。 正是因为有正确的政策指导, 有好的机制, 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还有银川人抢抓机遇、 踏实苦干的精神, 才有了 今天银川交通事业的重大成就。 实践证明 , 认真贯彻中央、 自治区的方针政策, 抓住机遇, 用好机遇, 对交通事业发展尤为重要。

(二) 必须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创新

纵观银川交通运输事业 30 多年的发展历史, 就是一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史。 20 世纪 80 年代启动改革, 摆脱了长期困扰事业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 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使银川市的交通运输事业得以健康快速发展。 新世纪银川市继续坚持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创新,科学审视独特区位优势, 准确把握时代需求和阶段性特征, “跳出银川 看银川 ”, 实施“大银川 ”“区域中心城市”“城乡一体化” “全域银川” 战略, 极大地拓展了银川交通运输事业大发展的空间。 如过去银川土路、 断头路很多, 而且没有八车道,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银川市敢于突破传统思维, 城市建设在“大” 字上做文章, 调整区域规划, 扩大银川区域面积, 打通断头路, 扩建小街巷、 拓宽大马路, 建设大交通。 1984-1992 年就打通断头路 4 条,2003 年修建北京路八车道时, 撞击了人们的习惯思维, 很多人不理解, 感觉太宽, 现在群众普遍为银川城市大框架、 多车道点赞。 实践证明,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挑战传统、 规划引领是银川 交通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一条成功经验。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银川的实际出发,“站在全区乃至全国的高度来以审视银川交通发展水平, 站在银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审视交通适应能力, 站在人民群众对交通需求的角度来审视交通服务水平, 站在行业以外的角度审视交通存在的问题。” 从中梳理出交通运输科学的发展思路, 提出科学发展战略任务。 新时期“一路一带” 为银川 综合交通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要从银川的实际出 发, 认真贯彻党中 央、 国务院提出的关于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方针,贯彻市委、 市政府的战略部署, 紧紧围绕“产城一体, 全域银川 ”建设大局, 解放思想, 创新思维, 努力建设国际化的银川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三) 必须坚持城乡统筹, 着力推动均衡发展

交通运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和保障民生, 条条道路联系千家万户。 如果没有农村道路的通达, 就没有新农村, 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交通运输。 30 多年来, 银川市在大力发展高速、 干线公路和城市路网建设的同时, 把乡村道路建设作为民心工程, 连续 10 余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强力推进, 形成城乡协调、 均衡发展的局面。 2010 年, 银川 乡道已达 1221.6 公里, 占公路总里程的 32.2%; 村道 1579.4 公里, 占总里程的 41.6%。 为全面建设 小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移民地区随着扶贫工程“村村通” 快速推进, 极大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003 年, 银川吊庄移民人均纯收入达1203 元, 2013 年达到 6503 元, 接近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6922 元水平。 公路通, 百业兴, 民心稳。 公路交通的统筹发展, 既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又为今后“全域银川” 综合运输体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必须坚持调动社会力量, 营造交通运输发展的强大合力

银川交通事业按照“统筹规划、 条块结合、 分层负责、 联合建设” 的方针, 形成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早在 1985 年改建新干三级公路, 采取由宁夏水泥厂、 银川市水泥厂等 17 个单位集资、国家资助的形式, 解决了上报 10 年未实现的事, 不但施工速度快,而且比原预算节约开支 28 万元。 2011 年, 依托兵沟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创新融资方式, 引进民营资本参与公用事业建设, 成立银川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 5 年建设期提前至两年半, 滨河大桥项目 还创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