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场站总面积达 28.2 万平方米, 公交车进场率达 83.2%。 总行驶里程 8662 万公里, 同比增长 11%; 客运总量达 3 亿人次, 同比增长 14.5%。 行车事故间隔里程达到 203.6 万公里, 与“十一五” 相比, 运营线路数量、 总行驶里程以及客运总量分别增加了 115%、 178%和 189%。 全市网点、 旅游景区、 居民小区、 农贸市场、 中小学校、 驻地部队、 厂矿企业到处都通公交, 还开通会展活动、 传统节假日和大型活动等临时公交专线、 夜班车, 成立“文明公交” 专业志愿者服务队和银川市公交礼宾车队等, 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出行, 人们普遍感受到公交的便捷和舒适, “公交都市” 成为银川 靓丽的名片。
(六) 现代化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初步形成
银川市现代物流业起步于 21 世纪, 虽然起步晚, 但发展势头强劲。 银川市围绕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聚集辐射功能, 积极构建以银川为中心的宁蒙陕甘毗邻地区现代物流体系, 全市大物流格局逐步显现,形成以物流园区为支撑、 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互相衔接的综合物流节点体系。 从园区来看, 全市 150 亩以上的物流园区 (中心) 有 31 家,占全区 52%, 初步形成以银川综合保税区为主的外向型物流、 以西夏国际公铁物流城为主的公铁联运物流、 以宁夏润恒农副产品 (冷链)物流产业园为主的农产品物流、 以西北现代供应链科技园区为主的商贸物流的物流发展格局。 从企业来看, 目前全市从事仓储、 运输、 装卸、 包装、 流通加工、 配送、 快递、 冷链、 物流信息服务等业务的物流企业达到 1300 多家。 截至 2014 年底, 全市 2A 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 23 家, 占全区物流企业的 63.9%。 其中 4A 级物流企业有 4 家、 3A级物流企业有 13 家、 2A 级物流企业有 6 家。 从物流配送体系来看,以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试点城市为依托和基础, 培育银川同城社区配送、 东桥电器、 领鲜物流等 5 家商贸流通企业开展消费品、 生鲜食品、 家电等民生商品的共同配送。 新百连超、 华润万家、 双宝等连锁超市企业新建 5 万平方米的商贸物流分拣、 配送中心, 提高了商品配送率。 新百便利店率先在西部地区开展快递包裹代收服务。 进一步整合 51890 家政信息平台, 推出城市货的叫车服务。 2014 年, 全市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完成 116.99 亿元, 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20.2%, 占全市 GDP 的比重 8.4%。 2010-2014 年, 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 27%, 物流相关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8.25%,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年均增长 11.8%, 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30.2%。 物流业逐步成为带动银川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七) 交通运输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1978-2014 年, 银川市民用飞机历经伊尔-14 型—国产运七· 苏制安-24 型 (除空客 380 以外所有大型飞机); 铁路配属机车历经蒸汽机—内燃机—正在建设的高铁动车; 水运船舶历经船尾挂浆机木船—钢质机体木船—钢质轮驳船—机动化豪华型船舶; 公路运输工具有汽车、 拖拉机、 三轮手扶, 由人畜力交通工具混合使用向大吨位、 豪华型、 快速化发展。 2014 年, 私人汽车保有量 44.70 万辆,较上年增长 19.4%。
客货运输车辆全部安装 GPS 汽车动态行驶记录仪。 完善银川市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 公交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实现GPS 智能调度, 车载视屏, IC 卡智能收费, 公交站及 BRT 公司办公场地网络监控; 实施“绿色公交” 工程, 公交尾气排放全部达到环保标准; 推行企业预算管理体系, 开展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认证工作, 企业现代化、 精细化、 标准化管理模式在逐步建立。
养路机械化大大减轻养路工人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公路养护质量。 截至 2014 年底, 银川市管养的县道、 乡道、 专用公路达 3201.6 公里。 30 多年来, 好路率、 综合值每年都达到或超过自治区规定的标准,养护工程合格率年年 100%。 建立公路和桥梁养护管理系统化、 机械化, 综合养护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初步实现科学化、 系统化管理。
新百连超、 东桥电器等企业建立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并应用条形码识别、 无线射频识别 (RFID) 等电子信息技术; 交通国际物流港建设北斗卫星货车动态监控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项目 、 宁夏望远现代金属物流园物流信息管理平台项目应用物联网等新技术, 实现网络可视化、 货物实时跟踪、 仓储智能化管理、“一卡通” 式服务; ETC系统推广得到发展, 基本覆盖全市主要的高速公路进出口 , 进一步缓解了高速公路拥堵, 减少高速公路道口停留时间。
(八) 交通运输保障体系显著增强
30 多年来, 银川市始终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的工作方针, 正确认识和处理安全与生产、 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把安全摆在首位。 先后制定 《银川市交通运输局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银川市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银川市交通局抢险救灾应急预案》《安全生产百分制考核标准》 等规范, 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 成立安全稽查大队, 通过会议、 广播车、 车载 LED 显示屏、 飞信、 微博等方式与媒体, 广泛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先后开展路政管理和交通秩序全面整顿, 驾驶员劳动纪律和驾驶作风整顿, 人、 车、 路综合治理, 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 客货运市场整治, 公路“三乱” 整治, 超限超载治理等安全生产检查。 路政管理实现“全覆盖”“无缝隙”。 营造了良好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环境。 2006-2014 年,累计检查渡口旅游区 520 余次, 累计巡航里程 1.5 万多公里, 共检查船舶 1 万艘次、 船员 1.2 万人次, 杜绝了“三无” 船舶投入, 多年来没有发生水上安全交通事故。
建立银川市交通运输门户网站, 公开政务信息。 首推行政处罚自由 裁量权规范, 首建运政处罚仲裁申诉制, 首倡第一次轻微违法不处罚措施, 交通行政执法工作基本实现了制度化、 规范化, 交通执法队伍已多年无行政败诉和复议变更现象, 行政投诉下降 40%。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银川市道路运输业蓬勃发展, 全市道路客货运输、 车辆维修、 搬运装卸、 运输服务全面发展。 1985 年银川市客运汽车发展到 2793 辆, 货运汽车发展到4369 辆, 运输拖拉机发展到 9233 辆, 摩托车发展到 27401 辆, 汽车挂车发展到 482 辆, 有各种汽车驾驶员 9557 名 。 2000 年, 全市纳入交通行业管理的汽车保有量 19380 辆, 参加运营 13620 辆, 占车辆总数的 70.28%。 2005 年, 银川市共有机动车辆维修业户 1068 户 , 搬运装卸业 10 户, 汽车租赁业户 15 户, 驾驶员培训学校 22 所。 2008 年,有机动车维修企业 948 家, 机动车驾驶员 培训学校 17 所, 汽车租赁公司 51 家, 信息配载 320 户 , 货运代办 99 户 , 物流服务 9 户 , 全市道路运输行业从业人员 35857 人。 “十一五” 期间, 全市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已达 5 万余人, 道路运输营运客、 货车辆还分别以每年 5%和9%的速度递增。 2014 年底, 全市各种民用汽车保有量 61.4648 万辆,较上年增长 15.5%。 银川市三区从事道路旅客运输经营的有 17 户, 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的有 29422 户 , 机动车维修企业 1039 家,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 18 所, 全市道路运输行业从业人员 57321 人。 银川市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九) 横向联系、 共同发展取得重大成果
按照“近联、 远引、 外拓”“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的思路, 2004 年召开宁蒙陕甘毗邻地区联席会议, 银川与宁蒙陕甘 19 个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形成战略发展联盟关系, 签署 《宁蒙陕甘毗邻地区区域汽车救援网络协议》《异地营运车辆技术等级评定、 二级维护认定委托协议》《宁蒙陕甘毗邻地区交通信息网络协议》, 涉及县级联盟单位 85 个。 在建设大交通的背景下, 依托天津港铁路集装箱专列和银川市内陆港大通关门户, 以高速公路、 干线铁路、 国际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