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党史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第六篇 银川市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与发展史(一)

2016-10-26 10:23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与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 列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有了更加准确科学的理解和把握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 银川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精神指导下, 按照自治区党委、 政府“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 集中力量把银川做大做强做美” 的总体要求, 在银川市委、 市政府的领导下, 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大银川建设发展机遇, 始终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围绕建设“绿色银川 , 生态优先” 这条主线, 以争创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 坚持“规划建绿、特色造绿、 依法治绿” 的基本方略, 不断加快银川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城乡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了显著成效, 成为银川生态文明建设最好的发展时期。

一、 发展历程

银川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 自治区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西部著名的移民城市。 2012 年城市总人口 204.63万, 建成区面积 162 平方公里。 银川地处宁夏平原中部, 东临黄河,西靠贺兰山, 地势开阔平坦, 海拔在 1100 米左右, 呈西高东低之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日照充足, 平均气温 8.5益, 气温的年度变化和日变化剧烈, 日温差 12益~15益, 无霜期较短, 平均 157-170 天。 年平均降水量 200 毫米左右, 年蒸发量达 1500 毫米以上。 气候特点是: 四季分明, 春迟夏短, 秋早冬长, 春季多干风, 冬长少奇寒。 黄河横穿银川境内百余公里, 弥补了水源的不足。 得天独厚的引黄灌溉, 使境内湖泊星罗棋布, 沟渠纵横, 阡陌交错, 稻浪滚滚,麦香四溢, 自古就有“塞上江南、 鱼米之乡 ” 的美称。

解放前夕 , 银川建成区面积仅 30 平方公里, 城乡人口不足 20万。 由于银川的地理环境特殊, 自然条件严酷, 生态环境差, 保护治理十分艰难。

新中国成立后,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保护湿地及生态环境。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争地、 填湖造田、 厂矿企业不断增加、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等, 加之当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意识较差, 使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更大的破坏。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人们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城乡经济、 政治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为植树绿化、 保护湿地、 改善环境卫生等生态环境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尤其是 90 年代以后,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银川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在经历了漫长艰苦的发展历程后步伐逐步加快, 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 银川生态文明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 生态环境恢复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银川的生态环境得到了逐步恢复和迅速发展。 1980 10 月 , 银川市委、 市政府根据城乡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要求在城乡建设过程中要留有足够的植树绿化用地,对现有湿地进行保护, 对贺兰山东麓进行初步规划保护, 对城乡 环境卫生及空气质量提出了一些治理方案等。 各级党政领导及人民群众也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们的生活质量, 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1981 年, 银川市委、 市政府对现有的生态环境建设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 调整, 充实了各级领导班子中关于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方面的专职干部, 建立健全了各级主抓生态环境的组织, 重视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中的落实, 加大了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 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快车道。

1983 9 月 , 银川根据全市城乡绿化、 湿地、 沙地等现状, 制定了 “六五” 规划和“七五” 设想, 对银川防护林建设, 公园、 风景区、 城乡道路绿化、 湿地保护、 防沙治沙及公共绿地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作了初步规划。

1984-1986 年, 银川市委、 市政府根据“普遍绿化、 重点美化”的方针, 注重建设小园林、 小绿地, 提倡家庭养花, 单位庭院绿化美化等。 针对城乡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颁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意见》, 提出了市区及乡镇绿化“黄土不见天” 的口号, 加快、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进度和范围, 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阶段

这一时期, 适逢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和四十周年大庆活动, 银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加大了对城乡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 银川生态环境建设进入相对平稳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重点是: 贺兰山林带及景区的道路建设和维修; 银西生态防护林建设及银西北林带、 林地建设; 城市环城林带及各公园、 公共绿地植树、 种草、 种花; 城乡道路林带建设; 城乡 街头、 绿地建设。 到 1999 年, 银川已有公共绿地 202.01 公顷, 比 1982 年增加了12.91%。 建成区城市植被覆盖率达到 22.01%, 人均绿地面积达到 4.24平方米。 因此获得建设部“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和“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1992-1994 年, 银川 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天牛” 虫害, 当时的主要树种榆、 杨、 柳几乎灭绝, 仅 1993 年城乡砍伐了 30 万株各类树木。 老百姓痛心地说: “辛辛苦苦种树十几年, 一个早晨全砍完。”银川城乡 生态环境建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为此, 各级党委、 政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重点规划和思谋新的建设方案和改良、 引种新的适应本地生长的树种和绿草品种, 不断提高绿化率和绿地面积。 其间建成了各级防护林带 5041 条, 总长 522 余公里, 植树 666.24 万株,防风固沙林 3271.5 公顷, 黄河护岸林 5151.3 公顷, 很快扭转了 因虫害而痛失的林地和绿地, 大大提高了 城乡绿化率和绿地面积, 城乡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人们的痛心变成了欢心。

(三) 建设“绿色银川 ”, 生态环境大发展阶段

1999 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市委、 政府抓住这一战略机遇, 结合本地的实际, 把生态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 确立“生态立市” 战略, 作为城市发展的“五大方略”(生态立市、 特色创市、 工业强市、 人才兴市、 依法治市) 之首, 提出了“城在园中、 园在城中; 城在湖中, 湖在城中; 城在林中, 林在城中” 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塞上湖城” 建设战略, 坚持大绿化、 大园林的方针, 增绿、 上档次、 出精品、 树形象, 以确保天蓝、 地绿、 水清、 居安的大生态环境建设。

在这一阶段中, 始终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 人居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围绕建设“绿色银川 , 生态优先” 这条主线,坚持“规划建绿、 特色造绿、 全民育绿、 科技兴绿、 依法治绿” 的基本方略, 不断加快“绿色银川” 建设进程, 银川生态环境建设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 期间, 银川完成了“五创” (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 工作, 城乡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 发展“两宜城市” 阶段

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七大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 :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 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3 12 月 , 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把建设“开放宁夏、 富裕宁夏、 和谐宁夏、 美丽宁夏, 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为今后宁夏新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全会提出, 要保护天蓝、 地绿、 水清、 城净的生态环境, 建设魅力城市、 美丽乡 村, 塑造美丽心灵, 共创美好生活。

银川根据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及自治区党委关于建设“四个宁夏” 的指示, 把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的总体思路写进了银川市“十二五” 规划之中, 提出着力建设“两型社会”, 坚持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倡导低碳生活, 抓好节能减排,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争取联合国人居奖, 加快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创业、 最适宜居住的现代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

二、 主要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 银川市委、 市政府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 政府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精神指导下, 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 始终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 人居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围绕建设“绿色银川, 生态优先” 这条主线, 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口 , 着力促进地区政治、 经济、 社会全面发展, 在生态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做出 了重要贡献, 使城乡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 坚持科学发展, 城乡园林绿化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 城乡绿化美化程度成为衡量现代城乡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市委、 市政府始终坚持以城乡 园林绿化、 创造优美环境为宗旨, 坚持生态、 社会、 经济效益并举, 以改善城乡 生态环境为目标, 积极探索城乡绿化新路子, 努力提高城乡 绿化管理水平, 创造了辉煌的成绩。

1. 城乡园林绿化指标增幅明显

截至 2015 年, 银川市建成区绿地面积 6817.10 公顷, 建成区园林绿地覆盖面积 6821.10 公顷, 建成区公园绿地面积 2263.41 公顷。 绿地率、 绿化覆盖率分别为40.13%40.15%,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5.9平方米。 有效改善了城市人均环境, 提升了城市园林景观。 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坚持“以绿为主”, 注重绿色效应, 城市周边防护林体系基本完善, 绿色网架已经形成。 自 2001 年以来, 先后实施并完成了宝湖东路风景林带等 10 条集生态防护林和景观林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城乡景观林带, 总长度 522.1 公里, 为银川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精品效应, 全市公共绿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绿地面积增幅明显。 自 1999 年以来建成并开放了丽景湖公园等 21 个公园、 街头游园、 广场绿地。 2004 年爱伊河公园启动建设, 通过连续两年的建设, 其城市段绿化美化已见成效, 工程全长9.5 公里, 面积 120 公顷, 是架构园林城市, 打造“塞上湖城” 的核心工程。 唐徕公园全长 4.7 公里, 经过四期工程建设, 已经彻底改变了唐徕渠城市段脏、 乱、 差的状况, 成为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又一景点, 深受市民好评。

三是全市城乡道路配套绿化实现了同步化。 按照道路建设进度, 修建改建到哪, 绿化美化到哪。 先后完成了北京路等南北 21 条、 东西 8 条主干道和 30 多条主街巷配套绿化, 累计绿化总里程 246.8 里。 出现了一大批街巷绿化精品, 使城市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四是花卉展摆数量、 展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自 2000 年以来,银川市按照“自春暖以后重点地段鲜花不断, 突出景点, 掀起高潮”的总体要求, 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措施, 调动各单位积极性, 花卉质量和展摆水平不断提高, 使全市的花卉展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累计展摆花卉 900 多万盆, 使银川变成了三季有花、 四季常青的美丽大花园, 基本实现了“黄土不见天” 的绿化目标。

2. 推进社会绿化进程, 全民义务植树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 全社会绿化工作紧紧围绕银川城乡绿化建设大局, 认真贯彻落实全民义务植树和国土绿化的各项方针、 政策、 法律和法规, 以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为突破口 , 全力推进社会绿化的进程,努力开创银川社会绿化新局面。

全民义务植树成效显著。 自 1979 4 月国家确立“义务植树节”2000 年银川确立“首府绿化节” 以来, 全市适龄公民累计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 342.73 万人次, 完成植树 2222.9 万株, 收缴绿化费319.7 万元, 尽责率达 80%以上, 尽责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好势头。

加强绿化宣传, 全民绿化意识普遍提高。 全市城乡绿化宣传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这个中心任务, 抓住春秋两季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 大力营造“全民搞绿化, 全社会建园林” 的氛围,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和居民的绿化、 美化意识, 掀起绿化宣传热潮。 利用植树节, 在全市开展以“倡导绿色文明、 绿化美化银川 、 让绿色环抱新银川 ” 为主题的绿化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在银川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大力宣传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法定性、 义务性, 大力宣传国土绿化的方针、 政策、法律、 法规以及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绿化首府、 美化家园等。 为了更广泛地宣传植树造林, 建设绿色大银川的重要意义, 在 《银川晚报》开办了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专栏, 进行“绿苑杯” 有奖征文, 广大市民踊跃参与,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广泛开展“首府市民林” 认育活动。 为了丰富义务植树形式, 银川 从 2001 年开始组织开展了“首府市民林” 认育活动, 此项活动一经推出, 便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 市民林认育活动不仅仅是植树种草, 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创造精神财富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自此项活动开展以来, 先后共有 260 多家单位和 2995 名市民认育树木达 9853 株, 市民通过栽种各种纪念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美好心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