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党史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第六篇 银川市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与发展史(二)

2016-10-26 10:42

首府市民林认育活动的开展, 对加快银川的绿化美化建设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使全市植绿、 护绿有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强烈的情感支持。

单位、 住宅小区绿化取得丰硕成果。 为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步伐,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在全市城乡各居住区、 机关、 厂矿、医院、 校园、 部队营区等庭院单位 (居住区), 积极开展多种绿化达标创优活动和创建文明单位活动, 通过实施“三绿工程” ( 即拆建还绿, 拆墙透绿, 见缝插绿) , 将城乡违章建筑、 旧房进行改建成休闲绿地; 将沿街封闭式围墙改为开放式; 大量栽植攀援式植物, 提高绿色空间和透视率; 在闹市拥挤地带见缝插绿。 各单位积极参与开展创建“园林式单位 (居住区) ”“绿化先进单位 (居住区) ” 活动。 首府绿委办每年按标准对庭院单位、 居住小区绿化进行检查评比验收, 并先后授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2008年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 等“园林式单位( 居 住 区) ” 22 家 、“ 绿化先进单位 (居住区) ” 78 家。

3. 农村林业建设快速发展, 城乡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 全市城乡森林面积由 1990 年的 43 万亩增加到2011 年的 5213.98 公顷, 森林覆盖率由 1990 年的 4%提高到 2011 13.4% 。 全市城乡造 林面积 116.6 万 公顷 , 退耕还 林工 程 造林3554.62 公顷 , 天 然林保护工程完成 96.1 万 亩, 经果林面 积达到2827.4 万公顷。 培育各种非公有制企业 (个人) 造林经营大户 、 联户110 家, 其中 5000 亩以上的大户 20 家, 1000 亩以上的 35 家, 经济林100 亩以上的 50 多家。

这一阶段生态环境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绿色通道。 按照生态、 经济、 社会效益相结合和高标准、 高起点、 高质量建设的原则, 在国道、 省道及主干道两侧建设 5~100 宽幅林带, 构建集绿化、 美化于一体的绿色通道景观长廊, 极大地改善了银川城乡周边生态环境, 至 2011 年共完成绿化面积 211.8 万公顷。 二是庄点绿化。 通过大力营造环村宽幅林带和发展农民庭院经济林, 对农村生活环境和庄点脏、 乱、 差状况进行治理, 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 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拓宽了渠道, 共完成绿化面积达 10.9万公顷。 三是农田防护林。 按照大网格长期稳定、 小网格阶段性调整更新的建设思路, 片、 带、 网结合, 因地制宜、 分类实施, 坚持高标准建设, 重点建设稻作区和稻旱轮作区农田林网, 巩固和提高现有林网, 使林网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增强了农业抗御自 然灾害的能力, 先后完成绿化面积 119.6 万亩。 四是黄河生态防护林。 通过构建以黄河防洪堤宽幅林带为主线, 滩地防护林、 农田林网、 湿地保护为一体的大型黄河生态防护林体系, 在黄河沿岸形成了绿色长廊, 有效减缓了银川段河水的冲蚀和水土流失速度, 保证黄河在全市区域内安全、 畅通, 先后完成造林 55.73 公顷。 五是生态经济林。 以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 按照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原则, 大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 建设优势果品产业带, 全市经果林总面积累计达到 2827.4 万公顷, 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 提高了综合竞争能力, 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六是退耕还林还草建设。 严格执行国家林业局“退得下、 稳得住、 能致富、 不反弹” 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思路, 认真落实退耕还林还草相关政策, 科学规划, 合理安排种植结构, 采取林草结合、 灌草结合的方法,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 发展其他产业, 使退耕区域综合效益得到提高, 植被得到迅速恢复, 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 3554.62 公顷。 七是天然林保护。 通过加强宣传, 依法加大对毁林案件的查处力度,认真落实封山育林政策, 规范管理, 加强天然林保护工作, 使银川 天然林区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 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累计完成天然林封育 2.67 万公顷, 天然次生林 7.23 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22.8%

(二) 坚持以人为本, 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工业化程度加快, 加之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 城市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一定程度上, 严重地妨碍了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此, 市委、 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 和“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 的原则, 以创建环境模范城市为努力方向, 以改变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 社会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 进一步加大城乡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 使城乡 环境状况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为加快银川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取得了显著成效。

1. 实施“蓝天工程”,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加强烟尘污染治理。 银川 城乡煤炭的消费占一次能源的 74%上, 烟尘污染一直困扰着城乡 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 银川市委、 市政府把加强烟尘控制区和二氧化碳控制区的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市城乡范围内发起了一场对有毒烟尘的阻击战。 截至 2011 年底,共出台限制高污染煤使用、 集中供热、 禁止小锅炉房建设等规章 10多项。 并对城乡结合部、 “城中村” 自 建燃用高污染煤的 1700 多台小锅炉进行专项整治, 拆除各种高污染燃煤锅炉 1130 多台, 已建成大中型集中供热设施 250 多座, 城市集中供热面积已达到 2400 万平方米, 供热率达到 74%。 低硫、 低灰煤使用量达总用煤量的 95%。 天然气入户率达到 80%以上。

加强汽车尾气整治工作。 积极开展汽车尾气监测治理工作, 对汽车尾气不达标的车辆不予年检, 限期治理。 截至 2011 年, 对城市内运营的 5000 多辆机动车进行全面监测整治, 尤其对超标排放黑烟的440 多辆车辆进行全面清理, 有效减少了城市空气污染。 同时, 积极协调建设天然气加气站, 截至 2011 年底, 已建成加气站母站 1 座,子站 5 座, 7 座正在建设中, 天然气公交车达 90.8%, 双燃料出 租车5271 辆。

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 针对扬尘污染主要集中在建筑工地的实际情况, 银川环境监察人员按照 《银川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的规定, 对城乡所有建筑工地和拆迁工程进行了清理登记, 对施工引发扬尘污染问题进行现场处置, 督促施工企业采取洒水降尘、 围栏篷盖等措施遏制扬尘污染。 安排专人处理市民的环境污染举报投诉, 较好地控制了扬尘污染。

目前, 城市烟尘减排 1.4 万吨, 二氧化硫减排 0.88 万吨, 工业粉尘减排 5.83 万吨, 化学需氧量减排 2.63 万吨, 氨氮减排量 2.23 万吨,固体废物减排 5.87 万吨, 二氧化硫、 烟尘、 工业粉尘和废水中化学需氧量、 氨氮等几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比 2000 年年均下降了10%~20%, 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2000 年下降 20.7%2011 年, 全市空气质量二级及好于二级的天数为 329 天, 占全年总天数的 90.1%, 比 2000 年增加 202 天。 银川城乡居民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 越来越舒畅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2. 实施“碧水工程”, 水环境恶化趋势明显好转

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截至 2011 年底, 全市 7 个污水处理厂基本保证了城市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同时还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设施, 不但降低了水污染, 而且使中水日供水量达到了 3000 多吨, 进而利用中水进行湖泊补水、 灌溉城市绿地和农田, 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开展企业排污整治。 按照水源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全市化工、 造纸、 冶炼等有可能造成水源污染的企业自行取水不予批准或加以限制。 结合“整治违反排污企业、 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 加大执法监察、 监测力度。 督促全市重点废水排放企业安装了智能环保控制仪和在线监测监控设备, 使工业企业污染物处理设施正常运转率达98%, 全市乡及乡以上规模工业企业中 80%以上企业实现了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

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93.49%。 银川城乡各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 100%, 无超标项目 。 主要检测项目 高锰酸盐指数、 氨氮、 铁、 锰、 氟化物等检测结果均符合 《地下水质量标准》 III 级标准, 属良好水质, 完全能够达到生活饮用水要求。

3. 实施“宁静工程”, 声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加强噪声达标区建设。 2011 年, 按照银川市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区域划分方案, 对噪声达标区进行了扩建, 并对基础数据进行了监测。 扩建后的城市噪声达标区达到了 105.56 平方公里, 使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 95%。 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分别控制在 52.9分贝 、 69.9 分贝 , 区域环境噪声值总体处于较好水平。 目前, 银川市环境噪声基本稳定, 区域环境噪声值控制在 70 分贝以下, 与全国重点城市相比, 噪声污染相对较轻, 尤其夜间声环境质量较高。 银川市被列为全国十大安静城市之一。

4. 实施“清洁生产工程”, 固体废弃物监管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

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监管, 加强对工业危险物的管理, 要求产生危险废物的各工业企业自行安全储存, 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 加大医疗垃圾的环境监管力度, 每年对全市城乡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进行专项检查, 严厉打击一些小型医疗机构乱倒医疗垃圾的行为, 使银川医疗垃圾集中处理达 85%以上。 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银川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粉煤灰、 炉渣、 磷石膏渣、 冶炼废渣等, 综合利用主要用于建筑材料, 生产石膏板、 水泥和用于冶金炉料等。

改革开放以来, 银川积极开展清洁能源行动, 采取拆小建大、 联片取暖、 拆除分散供暖锅炉房等多种措施, 使集中供热工程顺利实施。 2005 年, 银川市下发了 《银川市清洁生产实施方案》, 积极组织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 在 15 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试点, 投资8000 多万元确定 11 家企业实施污染治理与循环经济相结合的环保治理工程, 带动 11 家企业先后投入 5787.72 万元用于企业的环保治理和废物再利用工程。 通过项目的实施, 2011 年, 全市用于生产水泥、空心砖、 道砖及建筑道路路基的工业固体废物达到 63.13 万吨,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95.27%, 节约水资源 64.7 万吨, 减少了工业废水及废水中污染物的排放, 提高了达标排放率。

5. 环境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 先后修订和颁布了 《银川市噪声污染防治条例》《银川市饮食娱乐服务业环境保护管理办法》《银川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银川市禁止使用销售高污染燃料管理办法》《银川市湖泊湿地保护办法》《银川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等环境保护政策、 法规, 进一步完善了 执法体系。 开通12369 环境举报投诉热线, 投诉举报案件办结率达到 95%。 建成了市区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和信息中心, 成立了三区环境监察机构。加强管理, 严格审批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 加强环境保护依法监管职能, 特别是加强全市工业园区项目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 作到既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又将发展经济的环境代价降到最低, 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 按照 《行政许可法》 要求, 以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 坚持分类管理, 提高审批效率;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污染集中控制; 以总量控制为主线, 坚持新老污染源一并治理, 达到增产减亏的目的; 改变重批轻管, 强化全过程监管服务。 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六不批” 原则, 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污染项目不批; 污染处理设施不合理、 不经济、 不能做到达标排放的不批; 废物没有出路的不批; 能使用清洁能源而不使用的不批; 对城乡有重大环境风险的不批; 重污染项目清洁生产措施不落实的不批。 使银川 城乡环境治理和保护走上法制轨道, 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

(三) 防沙治沙、 沙退绿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防沙治沙, 遏制和扭转土地沙化扩展态势, 改善生态环境, 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 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 多次做出 重要指示, 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胡锦涛总书记、 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曾多次视察宁夏防沙治沙现场并做出重要指示, 要努力实现从“沙逼人退” 到“人进沙退” 转变。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 防沙治沙工作要一代一代干下去, 努力使祖国的山川有显著的变化。 银川防沙治沙、 沙退绿进工作走在了宁夏防沙治沙的前列, 取得了显著成效。

1. 防沙治沙、 沙退绿进, 白芨滩防沙林场被评为全国治沙先进集体

白芨滩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位于宁夏灵武市东部荒漠区, 处于宁夏平原与毛乌素沙漠抗争的最前沿,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在有效阻止毛乌素沙漠的南移和西扩, 减少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 庇护银川万顷良田, 保护和改善银川的生态环境,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12 年 , 灵武白芨滩国家自然保护区在治沙英雄王有德的带领下, 全林场 476 名职工治沙造林 50 多万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