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党史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第六篇 银川市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与发展史(三)

2016-10-26 10:58


林场面积扩大了 6 倍, 达到 148 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 40.6%。 控制流沙面积 30 多万亩, 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其中保护区的大泉项目区位于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 近 2 万亩林木, 230 多万株沙生植物形成了东西宽 2~4 公里、 南北长 10 公里的防风固沙带, 迫使沙漠后退了 4 公里。 在成功地保卫黄河、 保卫万顷良田后, 全场职工实现了战略转移, 筑起对白 芨滩保护区内沙漠的包围圈。 随着包围圈的缩小,如今圈内沙漠只剩 30 万亩, 按每年治理 3 万亩的速度, 10 年后这里的沙漠将变成绿洲。


2. 银川征沙渠生态示范区

征沙渠位于银川西南 12 公里的永宁县境内, 是沙尘暴袭击银川的重要沙源。 这里是腾格里沙漠的东北边缘, 多年来, 腾格里沙漠面积不断扩大, 已经达到 10 万多亩, 每年向东侵移 0.8 米, 已吞噬农田3400 余亩, 对大片高产农田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实现“人进沙退”“沙退人留”, 银川 “八五” 期间出 台政策, 集社会之财力, 对这一地区的沙害进行有效治理。 如: 银广夏自 1996 年 4 月开始, 先后投资 12 亿元, 将 2500 座沙丘推平, 建成高标准农田 2 万亩, 种植沙生中药材, 还栽种各种树木 200 余万株, 形成各级防风林网 171.8公里。 1998 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1999 年被科技部定为麻黄规范化种植基地; 2000 年再次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先后建成永宁征沙渠万亩果品园和银广夏万亩麻黄草及 100 亩以上的经果林和麻黄草、 甘草等中草药基地, 实现了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科技效益和经济效益。 创造了“政府引导、 企业带动、 群众参与、 科技支撑、 金融支持” 的治沙模式。 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林经济体制改革, 大大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四) 保护湖泊湿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保护湖泊湿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多年来, 银川 市委、 市政府以“生态立市” 为战略, 以“塞上湖城” 为目标, 把湖泊湿地保护和恢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出台了 《银川市湖泊湿地保护办法》, 成立了银川市湿地保护办公室, 建立了城市湿地的监测、 科研、 管理体系。通过湿地保护、 恢复、 治理工程的实施, 湖泊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水标准, 有效地保护了城市之“肺”, 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银川得黄河灌溉之利, 境内湖泊星罗棋布, 湿地芦荡丛生, 古有“七十二连湖” 之美称, 被誉为“塞上江南”。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大规模的农田开垦、 围湖养殖、 围湖造田和城市开发建设等, 使湖泊、 湿地逐年萎缩, 到 2000 年, 银川的湖泊湿地面积为 3.97 公顷, 主要为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 其中天然湿地占湿地面积的 60%以上, 自然湖泊近 200 处, 面积在 100 亩以上的湖泊湿地有 20 多处。

2001 年, 银川市委、 市政府根据自治区党委、 政府提出的银川要实现“城在湖中, 湖在城中”, 具有塞上江南特色的园林城市的总体目 标, 做出 了恢复、 保护和建设湖泊湿地, 打造“塞上湖城”, 提升城市品位, 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部署。 同年 10 月 , 市政府组织论证了《银川市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可行性研究报告》, 把恢复、 保护和建设鸣翠湖等十大湖泊湿地首次列入 《银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 并于同年 12 月 14 日颁布政府令, 实施 《银川市湖泊湿地保护办法》, 这是全国省会 (首府) 城市中第一个关于湖泊湿地的保护性地方法规。

2002 年 5 月 10 日 , 自治区党委常委、 银川市委书记王正伟在银川市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指出: 银川市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现“城在园中, 园在城中; 城在湖中, 湖在城中; 城在林中, 林在城中”, 把银川建成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同年 5 月 ,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视察了大、 小西湖建设工程, 对银川的水系规划和湖泊湿地建设作了重要指示, 要求水系规划和湖泊湿地建设要体现“亲民、 爱绿” 特色, 塑造“塞上湖城” 新景观。 在此基础上, 银川确定了大西湖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 银川大西湖湿地公园建设开始实施。

2002 年 9 月 , 银川成立了湿地保护办公室, 这是全国第一个直属于市政府的湖泊湿地保护综合协调机构, 有力地推动了银川湖泊湿地恢复保护和建设工程实施。

银川的湖泊湿地恢复保护和建设, 在整体规划、 设计和实施中,力求水域空间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 一次规划、 分期实施” 的原则。 至 2011 年, 银川市规划的恢复保护和建设的鸣翠湖等 13 个湖泊湿地及相配套的渠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 深受广大市民喜爱。 由于银川湖泊湿地最大限度地得到了有效的恢复与保护, 使湿地原来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也有效地得到了保护, 芦苇翠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再现了塞上江南美景。

三、 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 银川市委、 市政府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 政府的领导下, 根据城市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及人居环境的实际需要, 在全面提速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进程中 , 始终坚持生态立市, 坚持打造美丽银川 。 回顾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发展历程, 主要有以下基本经验和体会:

(一) 坚持科学规划 , 确保城乡生态文明建设达标

规划是城乡建设的龙头。 改革开放以来, 根据每一个时期生态环境建设总体需要, 不断进行城乡总体规划, 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切实做好城乡生态环境的系统规划。 全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以“蓝带穿城、 绿环展网” 为主结构, 以防护林、 防风固沙林建设为“绿屏”, 以街、 园林景观大道为“绿轴”, 以渠、 河等滨水景观为“绿廊”, 以环路两侧宽幅林带为“绿带”, 以城乡各级道路配套绿化为“绿网”, 以大型公园、 绿地、 片林、 湖泊湿地等为“绿肺”,以街头绿地、 小游园、 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化为“绿星” 的城乡 基本绿化框架下, 一步一个脚印, 稳步推进。 配合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 ,“绿线管制” 制度也在不断完善, 使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既有科学性、前瞻性, 更有法定性和权威性。

(二) 坚持全民动员,不断掀起绿化靓化城乡的新高潮

自 2000 年起, 银川市委、 市政府提出 “高起点规划、 高质量建设、 高水平管理、 高效益经营” 的基本要求, 将每年的 4 月 1~15 日定为首府绿化节, 全市上下统一行动, 集中时间大搞植树造林活动,全民参与, 人人动手, 掀起城乡绿化热潮。 2002 年, 结合政府机构改革, 银川市委、 市政府将原银川地区绿委会正式更名为首府绿委会,并将农村林业、 防沙治沙、 退耕还林还草划归园林部门统一管理, 切实体现大绿化、 大园林的思想。 每年绿化季节, 自治区和银川 各级领导都和广大群众一起植树造林, 并深入到街头、 广场、 绿地视察, 现场办公, 及时解决绿化用地、 建设资金等问题。 通过各种途径大造绿化宣传之势, 提高全民绿化意识, 在全社会形成植绿、 惜绿、 爱绿、护绿的良好风尚。 加大园林式单位、 园林式居住区和园林式乡 村的评选表彰力度, 采取“政府领导、 部门指导、 县区为主、 社会联动” 的城乡 绿化建设思路,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 全市房地产、 城建、 工业、交通等行业相继承担城乡重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任务, 形成了专业绿化、 社会部门绿化、 县 (市、 区) 绿化、 单位门前绿化并举, 形成了互比互学、 互相竞争的大好局面。

(三) 坚持科学谋划 , 在突出特色上做文章

所谓特色造绿, 就是凭借银川的“西夏古都、 塞上湖城” 特色, 进行城乡绿化的独特构思, 以营造粗犷、 豪放、 大气、 温馨的银川城乡风貌。 多年来, 银川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绿化进程, 狠抓城镇大环境建设, 不断加强对城镇近郊湖泊湿地、 贺兰山东麓沿线、 黄河沿岸的防护林体系以及城镇周边农村防护林网建设和保护, 全面加固城镇的“绿色屏障”,初步建成银川绿地支撑系统。 在城乡绿化发展的基本任务方面, 确立了 “亲水、 爱绿” 的目标和“蓝带、 绿网” 的基础格局, 着力打造“塞上湖城、 绿色银川 ” 的特色品牌。 针对银川的自然地理特点, 按照“适地适树、 合理配置, 简洁明快、 粗犷豪放” 的建设风格, 发挥乡 土树种优势, 积极引进优良植物种类, 丰富城乡园林绿化景观,加快银川城乡绿化步伐, 凸显银川城乡园林特色。 在加大普遍绿化的同时, 注重城镇自身文化内涵的提升, “古城乡韵”“塞上金秋”“盖碗情思”“七彩凤” 等一大批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雕塑作品为银川城乡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按照还绿于民, 还利于民,绿化资源共享的宗旨, 使银川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四)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实现人进沙退、 沙退人留

改革开放以来, 治沙固沙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显著的成绩, 源于治沙固沙战线普遍树立创新意识, 用发展的观念审视环境保护, 用改革的办法谋划和总结多年的治沙固沙经验, 不断创新思路、 创新方式,将立足实现和着眼长远结合起来, 治标和治本结合起来, 解决观念问题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不断探索防沙治沙的规律性。 创造了灵武白 芨滩和永宁征沙渠治沙模式, 同时为了实现沙退人留, 大力发展经果林、 中药材等经济林木。 创建了万亩果品园、 万亩麻黄草基地等经济林木, 使治沙得到了应有的经济补偿, 让当地农林场及农民得到实惠, 搞活了防沙治沙工作。

(五) 坚持以人为本, 将其作为环境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 环保工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不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注重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环境问题, 着眼于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 呼吸上新鲜的空气, 吃上放心的食品, 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 生活。 努力满足群众对环境安全和环境质量的要求, 使广大群众共享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成果, 使环境治理工程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赢得了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