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党史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第一篇 银川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史(六)

2016-10-26 16:00

教职工 3167 人。 至 2014 年, 银川市有民办大学 4 所。 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 逐步加快发展, 成为银川市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川市民办教育改革入列国家试点。 已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 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八)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得到提升

1984 年, 银川市小学、 初中、 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 67%40%57%30 多年来, 银川市对教师先后进行了专业资格证全国统考、 学历达标进修、 二次学历升级进修、 四次全员培训等, 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形成终身学习机制。 2005 年, 银川市辖区有小学专任教师 6856 人, 学历合格率为 99.6%, 大专以上学历 73%; 初中专任教4011 人, 学历合格率为 98.7%, 本科以上学历达 71.73%; 高中专任教师 1370 人, 学历合格达 95.3%, 研究生以上学历达 2.77%2014年, 银川市共有中小学专任教师 17403 人, 学历 100%达标, 其中有县、 市、 省、 国家四个等级的骨干教师或名师 3329 人。 高校通过引进人才、 加强国内外校际合作、 加大中青年教师培养、 吸收优秀大学生进校等措施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现有专任教师 6119 人, 其中教512 人, 副教授 1570 余人。 银川市已经形成师德高尚、 业务精良、充满活力、 结构比较合理的高素质大学和中小学教师队伍。

(九)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 ,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997 年, 银川市教委下发了 《关于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开好“两史一情” 课, 上好艺体卫生教育、 法制教育、 安全教育、 党员教育。 1999 年,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颁布后, 银川市进一步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小学德育工作, 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组织各校创建平安校园、 绿色校园、 书香校园、 智慧校园, 开展文体艺术、 书香校园、 网络摄影、 古诗文诵读、 书法美术摄影展、 创意动漫创作、 传统文化征文等活动; 开设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同时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 进社团、 进公寓,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增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银川市实施了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七个一计划” 以后, 已基本形成了每所学校有一个比较过硬的领导班子; 培养了一支过硬的班主任、 辅导员队伍; 已建成健全的德育工作体系; 县区均在域内用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已树立了一批先进的基层党团组织和师德典型; 创建了一批安全文明学校。 2012 年, 银川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中小学生“阳光体育一小时” 政策, 打造“运动休闲城市” 在银川, 使学生“两个水平” 不断得到提高。

(十) 教育为人口文化素质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办教育的任务是: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82 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 银川市区人口 676945 人, 各种受教育人口为 267488 人, 占 6 岁以上总人口的 81.90%。 其中, 受大学教12186 人, 占 3.73%; 高中文化程度 49058 人, 占 15.02%; 初中文化程度 104960 人, 占 32.14%; 小学文化程度 101284 人, 占 31.01%文盲、 半文盲 59133 人, 占应受教育人口的 22.11%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银川市总人口 117.75 万, 各种受教育人口为 98.40 万, 占 6 岁以上总人口的 91.57%。 其中, 受大学教10.57 万人, 占 9.83%; 高中文化程度 21.56 万人, 占 20.06%; 初中 文化程度 38.08 万人, 占 35.43%; 小学文化程度 28.19 万人, 占26.23%。 文盲人口 8.67 万人, 占应受教育人口的 8.06%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银川市常住人口 199.31 万, 各种受教育人口 184.95 万, 占 6 岁以上总人口的 92.79%。 其中,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34.34 万人, 占 18.56%; 高中 文化程度 34.04 万人, 占18.40%; 初中文化程度 68.8 万人, 占 37.20%; 小学文化程度 40.52 人, 占 21.90%。 文盲人口 7.25 万人, 占应受教育人口的 3.92%

2010 年与 1982 年相比, 银川市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由 3.73%提升18.56%, 提升了 14.83 个百分点。 百人中增加了 14.83 名大学文化人口 、 3.38 名高中文化人口 、 5.06 名初中文化人口 。 文盲人口 由占应受教育人口的 22.11%下降到 3.92%。 社会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 是社会最大的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 银川市教育为本市劳动人口 文化素质提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 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 银川市正在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不断改革发展前进。

(一) 优先发展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银川市坚持把教育摆在各项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 教育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前提, 也是新形势下 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根本保障。 银川市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在教育投入上得到了切实体现。 30 多年来, 银川市在公共教育投入上,超额完成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 4%。 银川市坚决落实中央“三个增长”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的方针。 30 多年来, 银川 市已 经达到了教育发展数量、 规模方面的许多预期目标。 有些预定目标还需要继续努力达到, 比如教育投入的效益、 规模等。 对重大决策实施的监督、 评估等方面的制度还欠完善, 需要不断为之努力。

(二) 科学发展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因此必须坚持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银川市在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时, 首先确定符本市发展实际的、 科学的战略目标, 使之统筹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 统筹教育的规模、 结构、 质量和效益; 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统筹城乡和县市教育发展。 银川市走出了本市发展教育的路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银川市推进教育在层次结构上逐步上移, 攻坚克难普及了高中教育。 当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时, 银川市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之一,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进展。 银川市在大教育的棋盘上, 推进继续教育升级为终身教育、义务教育走向均衡发展、 非义务教育协调发展。 银川市教育发展的特点是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首先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近现代教育早就具有科学发展的意识, 关键是银川市将这种认识落实到了实际工作中去,坚持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是实现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 求真求公和改革开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30 多年来, 银川市教育系统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发展, 才取得了今天的巨大成就。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 坚持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高等学校毕业生、 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成效显著, 可以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促进了高等学校、 职业学校的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银川市教育发展以改革促公平, 方向坚定明确, 措施切实可行。 在高度重视教育公平的同时, 深知银川市处于中国西部不发达少数民族地区, 资源的不充分, 这是最大的市情。 因此, 必须坚持以发展促公平,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切实促进教育公平。 首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破解择校难题, 确保全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 随着经济的发展, 逐步在更高层次和更深程度上推进, 实现均衡水平的动态提升, 实现优质均衡。 银川市教育改革已处于更为艰巨复杂的攻坚阶段, 未来全市教育改革, 力度更要加大。 一要更加重视基础性改革, 坚持以改革和制度创新促发展, 以规则公平促发展; 二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更加关注改革决策的法律程序和决策过程,坚持程序公平, 重大改革坚持先试点, 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教育改革需要社会改革的支持, 这是一个长期的、 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突破和超越传统教育制度和体系, 也需要社会制度、经济、 组织、 技术等多方面的变革与支持, 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四) 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战略主题

30 多年来, 银川市坚持从实际出发, 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特征, 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和推进。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不仅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对策, 是实施“教育强市” 和“人才强市” 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0 多年来, 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 所创造和积累的宝贵经验, 是我们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精神财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