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是重要的民生事业, 与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息息相关, 与经济社会发展紧紧相连。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始终深切关怀银川地区的卫生计生工作。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银川市委、 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银川市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不断增强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重大疾病防控, 使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卫生事业得到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 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各项政策, 着力提高计生治理能力, 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素质稳步提升,为银川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有力地推进了全市卫生计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 发展历程
(一) 卫生发展历程
1978-2014 年, 银川市卫生计生工作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初步启动阶段 (1978-1984 年), 第二个阶段为改革渐次展开阶段 (1985-1991 年), 第三个阶段为不断深化阶段 (1992-2005年), 第四个阶段为稳步发展阶段 (2006-2015 年)。
1. 初步启动阶段
1978 年以后, 银川市卫生部门逐步下放权力, 实行多种形式办医, 并实行院 (站、 所) 长负责制和经济目标管理责任制, 职工实行聘任制, 科室逐步实行经济核算, 医疗收费标准提高, 增强了卫生单位的生机和活力。 大批医务工作者从农村返回城市, 大中专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被分配到各个医院和农村卫生院。 1979 年 1 月 , 银川市爱国卫生委员会成立; 11 月 , 卫生局成立党组。
到 1984 年底, 全市共有 1200 人次参加了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和进修, 医院诊疗水平普遍提高。 银川市实现了县县有综合医院、 中医门诊部、 卫生防疫站、 妇幼保健所的目标, 所有乡镇都有卫生院, 村有卫生室, 形成了三级医疗卫生网, 爱国卫生运动、 健康教育、 预防保健和农村卫生工作普遍开展。
1978 年 1 月 18 日 , 自治区爱国卫生广播动员大会召开, 各市、县、 旗设立了分会场。 4 月 22 日上午, 自治区及银川市领导带领机关干部、 解放军指战员与银川市 3 万多人一起打扫街道、 清运垃圾、 冲刷墙壁。 1979 年, 宁夏各地继续开展在元旦、 春节、 五一、 十一重大节日的群众性卫生突击活动。 1981 年, 自治区开展了“五讲四美” 文明礼貌活动 (不久发展为“五讲四美三热爱” 活动)。 1982 年 2 月 24日 , 自治区党政领导与银川市机关干部、 职工、 学生和解放军指战员5 万多人, 一同清扫街道、 车站、 商店卫生, 拉开了 “文明礼貌月 ”活动的序幕。
1981 年 8 月 -1982 年 2 月 , 按照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部门 《关于在全国开展整顿药厂工作的报告》 的精神, 自治区对制药企业进行检查、 验收和整顿, 保留了宁夏制药厂、 宁夏中成药厂、 银川生化制药厂、 灵武制药厂。 自 1983 年起, 银川市对中医医院的中药管理、 中药质量、 中药使用进行专项调查。 此后, 卫生行政部门每年都要对医疗机构的药品质量、 药品管理进行监督检查。
2. 改革渐次展开阶段
1986 年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相继颁布实施。 卫生管理工作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 食品卫生和药品监督管理开始全面整顿、 依法管理。 1986 年, 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建成开业, 成为西北最大的妇幼保健机构。
1987 年 3 月 , 银川市按照自治区政府批转自治区卫生厅 《关于我区卫生工作进一步改革的意见》, 提出卫生工作改革要坚持以提高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提倡竞争, 发展横向联系, 全民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要实行大、 中、 小型相结合, 以中、 小型和专科建设为主,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适应防病治病的需要; 各医疗单位要积极发展家庭病床, 有条件的医院要开展专科或特约门诊, 名老中医专家可以挂牌门诊, 方便群众就医, 提高服务质量。
1988 年 9 月 , 银川市卫生机构根据自治区政府制定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若干规定》, 推行院 (所、 站、 校) 长负责制, 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实行卫生事业经费包干制, 逐步改革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 有计划、 有步骤地调整现行收费偏低的医疗收费标准。
1989 年 5 月起, 银川市重点检查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质量。 1990 年至 1991 年底, 银川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卫生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范围不断扩大。
1989 年, 自治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结合宁夏实际, 把每年的 4月确定为“爱国卫生月 ”。 此后每年 4 月 , 自治区爱卫会都发文件提出爱国卫生月活动的要求或主题。 各地爱卫会都能结合当地实际, 认真组织, 精心安排, 集中解决卫生难点和重点问题, 使爱国卫生月 活动既深入又扎实, 改变了城市和县城卫生面貌,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990 年, 银川市开始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
3. 不断深化阶段
1992 年, 银川市卫生局提出重点在转换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运行机制上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 减少直接干预; 推行院 (站、 所、 校) 长负责制, 全面推行各种形式责、 权、 利相结合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进行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经营开发, 鼓励各单位兴办各种经济实体, 同时鼓励各单位发挥自身优势, 开展各种特殊服务和中介服务, 收费价格放开, 实行市场定价。 这些改革措施加快了卫生改革的步伐, 促进了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
1995 年, 银川市实现了以乡镇为单位, 为 85%儿童免疫接种的目标, 同时加强卫生单位内涵建设, 改革医院管理办法, 实行分级管理,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优质服务活动。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 自治区人民医院、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 医疗机构开展了特需服务, 各医院引进了先进的诊疗设备, 诊疗水平普遍提高。 当年, 银川市保证基本医疗, 遏制浪费, 保障城镇职工基本医疗水平,基本形成了公费医疗经费交由医院管理, 由国家、 单位及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医疗费的管理模式。
1996 年 5 月 , 银川市卫生局成立药政科。 银川市以原有卫生监督队伍为基础, 建立公共卫生监督所, 行使卫生监督职能, 实行与卫生防疫站一个机构, 两个牌子, 卫生监督所挂公共卫生监督所的牌子。
截至 2000 年底, 银川市各类医疗机构发展到 137 个 (不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诊所、 医务室等), 卫生防疫机构 10 个, 妇幼保健机构 6 个, 卫生机构床位数 6166 张, 卫生技术人员 7932 人, 银川地区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4.88 张,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6.27人, 有 7 个研究所、 17 个专科中心。 银川市已能开展自体肾移植、 各种方式的前列腺切除术、 膀胱再生术、 肾癌根治术、 甲状腺癌清除术、 胃 癌根治术、 肺叶切除术、 胆道手术、 脑癌切除术以及髋关节、脊椎病灶清除术等。
2001 年, 银川市卫生局与市委组织部、 人事局共同制定了 《银川市卫生局机构改革实施办法》《银川市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合理设置专业技术岗位, 实行公开竞聘, 以建立激励机制为重点, 在原有两级成本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分配制度改革, 加大了效益工资分配比例。 2002 年 3 月 , 银川市政府批转了 《银川市卫生监督执法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明确了市、 区两级疾控和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责分工和功能定位, 健全完善了市、 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医院实行弹性工作制, 提高了人、 财、 物等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医疗机构推行“双联处方透明度” “一日清单” 等制度, 公布举报电话, 设置举报箱、 意见箱和公示栏, 争创“百姓放心医院”。
2003 年 4 月初, 银川市发生输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 银川市委、 市政府精心组织, 周密安排, 紧急动员全市人力、 财力、 物力资源组织开展防治工作, 严格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实行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 度。对接触者实施医学隔离观察, 组织大范围的预防性消毒, 实行交通检疫。 对 52 例“非典” 患者、 疑似病例及可疑发热病人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并对接触者进行登记管理。 先后在 15 个隔离点实施医学隔离观察 33 批次, 共隔离和解除隔离 896 人。 对全市 895 个单位 1100 多人分 11 批进行了预防性消毒专门知识培训和指导, 对全市公共场所、 公用设施预防性消毒面积达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