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党史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第三篇 银川市扶贫开发改革与发展史(二)

2016-10-27 14:50


从 1999 年 9 月 1 日起, 自治区政府决定县外移民吊庄正式开始向迁入地移交。 是年 12 月 , 银川市制定了 《银川市移民吊庄交接工作实施意见》, 成立市移民吊庄移交属地管理领导小组, 开始承接属地移民吊庄。 当时银川市辖区内有移民吊 庄 5 处,即位于银川市平吉堡农场以 南 、 包兰铁路东西 两侧, 地跨银川郊区和永宁县的泾源县芦草洼吊庄;位于贺兰山东麓的西吉县玉泉营移民开发区; 位于西干渠东侧、 玉泉营农场东大滩的海原县玉泉营吊庄; 位于自治区农垦局南梁农场东侧贺兰县南梁台子农场西侧的海原县南梁台子吊庄;位于镇北堡林草试验场的宁夏华西村。 总面积约 22.06 万亩, 其中配套耕地约 11.46 万亩。 移民总人口 10692 户 54671 人。 2000 年全部交接完毕。


2001 年 12 月 , 自治区政府批准将县际吊庄改为属地市县的乡 、镇建制。 芦草洼开发区改为银川市郊区兴泾镇和兴源乡 , 宁夏华西村与原镇北堡林草场合并建为银川市郊镇北堡镇, 闽宁村改为永宁县闽宁镇, 狼皮子梁吊庄改为灵武市狼皮子梁乡 , 月牙湖乡改为陶乐县月牙湖乡 。

2002 年自治区进行区划调整, 灵武市划归银川市代管, 2003 年陶乐县撤县, 所属月牙湖乡划归银川市兴庆区管理。 截至 2004 年 2月 , 银川市共有移民吊庄点 10 处, 分别是兴庆区的月牙湖乡 ; 金凤区的原兴源乡 (良田镇); 西夏区的兴泾镇和华西村 (芦花镇); 贺兰县的南梁台子、 金南村 (洪广镇); 永宁县的闽宁镇 (含原闽宁村扶贫经济开发区、 玉海扶贫开发区)、 金沙乡 (胜利乡); 灵武市的狼皮子梁 (郝家桥镇)、 五里坡 (白土岗子乡), 涉及 10 个乡镇 61 个行政村。

另外, 南梁农场两个移民村是自治区发改委按照自治区政府 《关于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项目的意见》 文件要求, 在 2002-2006 年间分两批安置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和水库淹没区生态移民 403户 1814 人, 两移民村都成立了村委会, 村民的生产生活已纳入到农场的各项管理当中。

30 多年来, 在自治区党委、 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 经过移民地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努力, 银川市移民吊庄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经济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 移民吊庄地区占地面积为 767.12 平方公里,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 7593 平方公里的 10.1%; 开发土地 275750 亩, 占全市耕地 2126505 亩的13.0%; 安置移民 22467 户 111544 人, 占全市农业人口 61.9 万人的 18.0%; 移民人均纯收入达 1203 元, 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 3048 元的39.5%。 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吊庄移民点大多是建立在沿黄边缘荒漠地带, 风沙大,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 生产条件差。解决移民吊庄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 移民吊庄扶贫开发阶段

移民吊庄划归属地管理, 揭开了银川市移民吊庄扶贫开发的新篇章, 标志着银川市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 年, 银川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扶贫开发办公室成立。 当时, 银川市共有贫困人口 18 万人 (包括 11 万吊庄移民和享受低保的7 万城市居民), 人均收入呈“三元结构”, 城市人均收入 7000 多元,川区农民人均收入 3000 元, 移民吊庄人均收入只有 1200 多元。 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银川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银川市委、 市政府决定把移民吊庄扶贫开发工作和帮助城市低保居民的扶贫工作作为关系到大银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 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来抓。 是年 5 月 , 银川市委、 市政府召开全市扶贫工作会议, 对全市移民吊庄扶贫开发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和安排, 印发 《关于加强移民吊庄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确立了“扶贫开发工作坚持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综合治理, 全面发展和开发扶贫的方针”。这是一个指导银川市扶贫开发的重要文件, 对于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意义重大。

自治区党委、 政府高度重视银川市移民吊庄扶贫开发工作, 吊庄划归属地管理时提出“移民吊庄移交属地管理后, 延续 5 年移民吊庄扶贫政策”。 2004 年又决定将银川市 10 个移民吊庄点的扶贫优惠政策延续到 2010 年。

从 2004 年起银川市取消移民吊庄行政村的农业税。 各县 (市、区) 都建立了扶贫开发领导机构, 制定了移民吊庄 《2006-2010 年扶贫开发规划》。 同时, 根据 《银川市万户扶贫项目入户工程实施意见》, 形成了 《银川市移民吊庄小额信贷扶贫实施意见》, 推行“绿色信用贷款证” 和扶贫到户的小额贴息信贷。 按照 《银川市关于做好清理和规范移民地区户籍、 土地承包关系、 宅基地和房屋建设工作的意见》, 进行了清理户籍、 清理土地承包关系、 清理宅基地和房屋, 建立规范管理机制的“三清理一规范” 工作。 开展了 “贫困户建档立卡” 和移民吊庄村人均收入监测抽样调查网点工作。

为了进一步明确责任, 市委办公厅印发了 《落实中共银川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移民吊庄扶贫开发意见的主要目标责任制》《关于市直机关、 企事业单位与贫困户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的通知》。 在对口 帮扶工作中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 实行“部门包村, 干部包户 、定时间、 定任务, 不脱贫、 不脱钩”。 全市 116 个行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 10 个移民乡镇的 61 个行政村和西吉、 海原两县 30 个贫困村。 2006 年, 银川市委召开全市扶贫工作会议, 会议表彰扶贫工作先进集体、 对口帮扶先进单位、 劳务输出带头人和扶贫开发特殊贡献者, 并对帮扶单位进行了调整: 51 个行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 10 个移民乡镇的 46 个行政村; 29 个单位定点帮扶西吉县的 17 个贫困村; 36 个单位参与全市开展的城乡结对手拉手、 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 结对帮扶 55 个村。 2004~2010 年先后与 293 个行政村 (西吉县 17 个、 海原县 5 个) 建立了结对共建帮扶工作机制, 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定点帮扶”“城乡共建、 对口帮扶” “非公有制企业、 协会、 个人参与扶贫开发”“百企帮百村光彩工程” “党建月 结对帮扶一日行”“民族团结月 ”“结对帮扶、 送科技下乡 ” “送课下乡 ” 等活动。 有 82 家企业参与到 70 个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当中, 分别签订了 《共建新农村对口帮扶协议书》, 项目 总投资达 5800 万元; 先后得到中国健康工程引发基金会、 中燃远邦控股 (香港) 有限公司、香港惠明慈善基金、 宁夏友好爱心协会 (沙特)、 中国美协等无偿援助。 截至 2010 年底, 各帮扶单位及社会各界直接向贫困地区投入帮扶资金和物资达 2255.68 万元, 其中 , 单位投入资金 1129.61 万元,个人捐款 24.14 万元, 发挥部门优势, 争取各类项目资金 1101.93 万元。 捐赠衣物 50752 件、 图书 29301 册、 米面 136.562 吨、 食油 5328公斤、 赠羊 2063 只、 牛 3644 头、 计算机 93 台、 打印机 8 台、 电视机6 台、 复印机及速印机 4 台、 铡草机 20 台、 扬场机 4 台、 脱粒机 3台、 柴油抽水机 3 台。 修路 43 条, 共 208.1 公里; 修渠 8 条, 共 4250米; 修生产桥 9 座。 举办各类培训班、 义诊看病 67 场次。

这一时期 , 银川市对移民地区不断进行产业结构 调整 。 2005 年 ,自治区、 市、 县三级政府共投入 1107 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移民地区群众发展小规模养殖、 建设温棚和发展设施蔬菜、 菌草、 无籽西瓜 等 入 户 项 目 。 2006年, 移民地区粮食播种面积 13.16 万亩, 较 2005 年减少了 1 万亩, 经济作物及经果林 8 万余亩, 较 2005 年增加近 2 万亩。 2007 年争取香港钟惠明先生捐资 30 万元, 市政府配套 100 余万元在良田 、 兴泾镇开展黄牛循环养殖项目试点。 重点扶持了 设施园艺、 肉 牛养殖、 菌草、 长枣、 枸杞、 酿酒葡萄等优势特色产业。 截至 2010 年 10 月底,在移民地区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 6700 万元, 累计建设设施园艺 1.2万亩, 发展酿酒葡萄近 2 万亩, 其他经果林 1.3 万亩, 种草 1.6 万亩,黄牛存栏 3.5 万头, 羊存栏 7.2 万只。

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先后实施了移民乡镇支斗渠砌护、 扬水泵站改造、 排水、 防洪、 农业综合开发、 土地治理、 退耕还林 (草)、人畜改水工程、 农电网改造、 乡村公路、 中小学校、 卫生院 (室)、村部、 文化活动室、 供电站所 、 “一池三改国债项目 ” 和危房改造项目等基础工程建设项目 。 截至 2010 年 10 月底, 在移民地区新建、 改建、 扩建中小学 40 所,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 98%以上。 完成了兴源卫生院、 闽宁卫生院等一批建设项目 。 累计修建村级公路 20 条,共 80 余公里; 砌护渠道 50 条, 共 75 公里; 改造扬水泵站 8 座。 开发农田 2 万余亩, 改造中低产田 6 万余亩, 使农田水利灌排系统逐步相连成网。

不断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 依托自治区“百万农民培训工程” 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 等, 先后举办了 多种层次、 多种类型的科技、 文化、 技术培训, 以及移民村和后进村村委会主任、 劳务中介机构及劳务经纪人劳务输出、 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等。启 动实施了 《惠明扶贫技能培训项目》 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通过公开招标确定银川一职等 6 所职业学院为银川市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基地, 开设 15 个专业, 30 个教学班,主要专业有烹饪、 电子、 电焊、 汽修、 市场营销、 服装加工、 物流管理、 羊绒纺织、 生物工艺、 机电技术和阿拉伯语贸易人才等, 培训时间为 6~12 个月 。 截至 2010 年, 累计培训人员达 1.6 万人次, 其中劳动力中长期职业技能培训 5000 余人, 就业率达 80.9%~100%。

采取对劳务输出户、 劳务中介机构、 劳务经纪人奖励等办法, 鼓励劳务输出 。 组织实施毗邻地区各扶贫办签署扶贫劳务合作框架协议。 市扶贫办在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建立银川市劳务输出扶贫信息服务网页。 市劳动局在扶贫点设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 截至 2010 年底,完成劳务移民安居保障工程 2 万平方米 (约 666 套), 安置 2664 人,新建、 改建、 续建项目共 5 个。 累计发展劳务中介服务组织 32 个,培育劳务经纪人 250 多名, 年均组织劳务输出 2 万余人次, 累计转移输出劳动力 12.24 万人, 人均月工资收入达 1600 元, 年均创收 1.5 亿元, 劳务输出总收入达 4.95 亿元。

实施“少生快富” 工程。 2004 年自治区党委、 政府决定在银川移民地区开展“少生快富” 工程试点工作, 银川市委、 市政府出台了少生快富工程配套政策, 对自愿只生一个孩子、 生育两个女孩并采取永久性节育措施的育龄夫妇, 给予 1000~3000 元的奖励。 2005 年进一步采取措施, 对独生子女户、 双女户在享受自治区“少生快富” 工程优惠的基础上, 每年再给予 300 元的奖励, 生育两个孩子并实施绝育手术, 给予 1000 元的营养补助。 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银川市移民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 , 至 2007 年 , 移民地区人口自 然 增 长 率降为11.6%, 计划生育率达到 93%, 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