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银川党史门户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八十一军在宁夏起义的经过

2014-08-26 15:25

马慎吾   王五典

八十一军起义前的编制 

国民党第八十一军是由原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马鸿宾多年苦心经营的一支旧军队。其前身系陆军第三十五师,1948年扩编为八十一军,军长由马鸿宾的儿子马惇靖接任。1949年9月19日在中卫县和平起义。

起义前共辖5个直属营、1个骑兵团、3个步兵师。三十五师(辖一○三团、一○四团、一○五团)、二九四师(辖八八一团、八八二团)、三五八师(辖一○七二团、一○七三团),共约16000人。由于起义前夕,个别部队曾与解放军遭遇受到些损失,到起义时约有12000人。

八十一军起义前的布防 

1948年底,三十五师在海原县的李旺堡、王家团庄地区驻防。1949年9月上旬,师长马奠邦奉军部的命令,率领师直和2个团,取道高崖、桃山、新堡子川向中卫撤退。行军途中,其一○三团的1个营正在高家滩渡河时遭解放军追击,被打散了2个连。其余部队在枣林子过黄河到达中卫县驻防新墩、沙坡头、迎水桥地区。一○五团提前去靖远县,担任了短时期的城防任务,并在靖远东湾子担任八十一军前线指挥所的警卫工作,于9月14日撤至中卫、刘家峡渠和柔远驻防。

二九四师驻固原。1949年8月1日,解放军在任山河歼灭马鸿逵的一部守军后,二九四师由固原退至海原。9月14日左右,奉军部命令撤驻中卫。在行军途中该师八八一团由孙天才团长率领,到达枣林子时天色已黑,遂就地宿营。9月16日拂晓,遭解放军六十三军的袭击,全团被歼,孙天才被俘,其余部队撒至中卫镇罗堡驻防,其中1个连派驻石空渡口担任警戒。

三五八师(1949年8月底新补充的2个新兵团)师直和一○七三团驻防中卫东半城,一○七二团驻防中卫西半城。

1949年7~8月,八十一军军部于陆续转移到靖远县东湾子和中卫县。9月上旬,驻守海原一带的大部分部队,陆续通过靖远地区向中卫撤退后,军前方指挥所由副军长马惇信和参谋长率领离开靖远撤退到中卫县城西鼓楼。在靖远只留了韩哲生的1个步兵团,给他的主要任务是等待骑兵团从海原地区撤到靖远后,一起向中卫撤退。指挥所撤离前副军长马惇信和副参谋长马惇德对团长韩哲生说:“部队集结到中卫后要准备起义,这事你要保密不能向外传。”并说:“前方部队撤退的序列殿后是骑兵团,由团长卡得云带领。”9月7、8日,骑兵团到达了靖远东湾子,继续向中卫撤退,韩哲生的一○五团也离开东湾子取道水泉,于14日到达中卫驻防刘家峡渠和柔远待命。

收缩部署  视机起义 

中宁县是八十一军长期驻防的一个后方基地,尽管部队到处游动,但后勤补给和指挥机构长期设在这里。西安解放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西挺进,马鸿宾父子不得不考虑到抵抗解放是万万办不到的事,自知实力虚弱,兵心涣散,要想保住自己,只能作退一步的打算。马鸿宾于1949年7月底至8月初把固原三营、七营、李旺一带的兵力逐步撤退到黑城镇、海原、靖远东湾子地区待命,把中宁的留守人员及家属转移到中卫县,稳住军心,保存势力,作好起义准备。马鸿宾曾设想就地起义不成,就把八十一军和随军家属拉到绥远,与董其武部共同起义(曾给一○七二团下达过准备去绥远的命令)。因此,在兰州解放前夕,马步芳派他的秘书长马骥来请马鸿宾去兰州就任副长官,马鸿宾婉言谢绝说:“我的部队在海原、靖远一带,将来部队去兰州的时候,我随部队一起去。”

兵临城下  和谈起义 

9月14日人民解放军六十四军解放了中宁,向八十一军发出和谈通知。16日,人民解放军六十三军进至常乐堡、高家滩、枣林子地区与八十一军隔河相峙,威逼中卫。一八八师于9月17日进抵中卫沙坡头附近的黄家庙、迎水桥,当即摆开进攻中卫县的架势,八十一军也同时加强了中卫城附近的防御工事,双方处于你攻我守的对峙状态。在此形势紧迫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一八八师利用八十一军部队撤离时未及收起的电话线与中卫联系和平解决问题。次日又派了一位粟参谋来中卫鼓楼与八十一军副参谋长马惇德洽谈,中卫县地方民主人士和军参谋处长郭奎武等10余人也去迎水桥与人民解放军商议起义事宜。八十一军方面提出给考虑的时间,作好和谈准备,人民解放军方面基本同意我们的要求,但提出时间不宜过长,并说迎水桥一带居民少,驻防有困难,吃粮也有问题。八十一军同意让出美利渠以西的防地,供人民解放军驻防,吃粮由八十一军送去,以维持停战局面。

9月中旬,马鸿宾在银川接见了受人民解放军十九兵团委托而先期来宁做劝降工作的郭南浦等人,表示愿意和谈。17日,又去绥远找傅作义、董其武、邓宝珊等人,面商八十一军起义事宜。是日,以八十一军军长马惇靖为首的和谈人员驻守石空,与驻中宁人民解放军方面进行谈判。先是由马培清(原八十一军旅长后离队)往来双方转达意见,交换条件,最后达成了一致的协议,其主要内容是:“八十一军方面,以中卫县城和四郊为中心集中待命,按解放军的制度整编;集中黄河北岸的船只于20日黄昏前放到南岸,帮助解放军渡黄河;停止中银公路运输;负责保护公路桥梁;保护仓库物资器材,不得破坏动用;中卫县政府等解放军派人接收。人民解放军方面,在八十一军执行以上条款时,保证八十一军全体官兵生命和私人财产的安全。”1949年9月19日晨马鸿宾由绥远返宁,当日下午,八十一军军长马惇靖亲赴中宁同十九兵团签订了《和平解决协定》,宣布起义。八十一军按协议规定,在中卫集结待命整编。

接受改编  面貌全新 

宁夏解放后不久,军长马惇靖派参谋长杨遇春、处长王树功去银川向杨得志司令员、李志民政委、耿飙副司令员、葛宴春副司令员、潘自力副政委汇报了八十一军官兵人数、思想情况及风俗习惯。兵团首长对怎样整编八十一军作了明确指示。

1949年10月底,将八十一军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独立第二军,辖一师、二师,每师2个团,另编1个骑兵团,全军近万人。12月19日举行了授军旗典礼,马惇靖任军长,十九兵团联络部部长甄华任军政委。从此,这个部队就列入了人民军队的行列。

1949年冬季,部队开始进行诉苦教育,以提高部队的阶级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运动开始,明确交待了党的方针政策,要求诉旧社会、旧军队的苦,不指名控诉原八十一军起义军官的苦。首先进行社会发展史的教育,而后通过访贫引苦、诉苦、算细账挖苦根等方法,使干部战士认清了旧社会穷人为什么苦,富人为什么富,共产党为什么要打倒蒋介石、马鸿逵的道理;分清了人民军队和旧军队的根本区别。这对改造八十一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紧接着又进行了“尊干爱兵”的教育,克服了旧军队打骂士兵的恶习,建立了新的官兵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官兵团结问题,战士能够以人民军队的标准要求自己,干部也能够大胆的管理部队了。

1950年春,毛主席号召大生产,独二军在军党委的领导下,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军部从华北购进了大批的马拉农机具,所有战马也投入了生产,部队按团营的建制,划片分担任务,在中卫西北新建了一条扶农渠,全长几十华里,灌溉万亩农田。中卫城北新开了一条大型排水沟,排除了上万亩农田受涝的危害,解决了旧社会无法解决的一个难题,当地群众为表彰人民军队的功绩,在沟旁树立了一块纪念石碑,军民关系更加亲密。在中卫新滩和龙宫2个地区开垦了大片荒地,当年种植当年受益。部队离开后所有部队开垦的土地全部交给地方使用。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既给国家增加了财富,又进一步改造了这支旧队伍。

1952年秋,独一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一师后,部队遵照中央军垦部和农村工作部的指示,在宁夏平罗西大滩建设现代化的国营机械化农场,当年就委托西北农学院派专家教授来银川,配合部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勘察土地,分析土壤成分,提出规划,又委托西北设计院进行设计。部队为建房作准备,就建立了23座砖窑,并派了40余名连以上的领导干部,赴黑龙江的国营荣军农场和国营永安农场参观学习,为建场培训人员。1953年,正式开始建立了3个国营机械化农场,土地总面积约18万亩左右,当年开荒50000余亩,当年有收益。开挖了第二农场渠和各支、毛渠,配套成龙。至1956年部队集体转业时,共发展了6个国营农场——国营前进一、二、三场及国营巴浪湖农场、暖泉农场、连湖农场。通过几年的农业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为地方输送了大批农、林、水利方面的技术力量,还为地方输送了1000余名基层干部。

                                            ——录自《国民党部队起义投诚史料选编》,宁夏军区政治部编,1985年1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