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洁英
在我胞叔马文良烈士殉难50周年之际,我怀着十分感激和无限怀念的心情,应邀从遥远的哈尔滨市来到银川。参加隆重的三位烈士——崔景岳、马文良、孟长有纪念碑的揭幕仪式。当我向烈士敬献花圈时,心情是那样沉重,恍惚间似乎看见我的叔父,他还是那样英俊,天生具有回族儿子的特征:威武高大的身躯,高高的鼻梁,大大的眼睛,他好像微笑着向我招手……眼泪在我眼眶里打转,忍不住高声急呼:“二叔,二叔啊……”
我的叔父原名尹九官,1912年10月17日出生在一个小城镇(现在辽宁省海城市)的回族家庭,他3岁丧母,自幼养成沉默寡言、孤僻倔强的性格。当家人有时说他没出息时,他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他暗暗发奋读书,立志成才。中学毕业后,他决心到外面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32年考入东北大学法学系,在校期间和其他爱国学生一起,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一二·九运动,上街游行,高喊口号,与镇压学生运动的军警展开英勇搏斗。
1936年初,他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拓植大学。曾参加我党领导的进步组织解放社,被日本当局列入黑名单,遭到追捕。次年夏,在郭沫若等人的帮助下化装逃离日本。1937年秋奔赴延安。1940年10月,担任三边回民巡视团中共特支书记兼团长。1941年2月不幸被马鸿逵逮捕,1941年4月17日深夜和崔景岳、孟长有同时英勇就义。
自1936年以后,叔父音信全无。全国解放后,我们到处打听叔父的消息,毫无结果。因为1937年秋,由于革命工作需要,他改名为马文良。1965年12月,我忽然接到我母亲的信,告诉我宁夏银川组织派人到老家海城调查叔父的情况,并告诉我们叔父在延安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1941年就光荣牺牲了。读着信,我止不住涕泪交流。我们,尤其是我们的母亲,望眼欲穿地盼啊,盼啊!好不容易才知下落却已永别,全家万分悲痛。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我家大难临头,哥哥尹其藩、我和我老伴马英林都先后遭到迫害。1976年我先落实政策,第一次只身来到银川,和自治区有关领导商量,筹备叔父的安葬事宜。于1977年1月14日在银川八里桥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安葬仪式,叔父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战友专程从台北、北京、内蒙古等地赶来参加了大会,有的发来唁电、唁函。我和老伴手捧遗骨按回族礼仪重新安葬了叔父。
三位烈士为国为民献出了生命。他们如果在天有灵,也会含笑九泉,人们没有忘记他们!祖国没有忘记他们……
——录自《银川党史通讯》总第十九期,银川市委党史研究室编,199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