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纯锡
1937年秋,马鸿逵为了扩充军事势力,把全省各中等学校年满16岁的学生一律编入他的军事教导团,并且宣布关闭学校,妄图扑灭青年学生的抗日爱国热情。为了唤醒群众抗日救国,阻止马鸿逵对日妥协投降,在宁夏地下党组织帮助下,由侯亦人(杨文海)、薛嵩山(薛云亭)等同志组织的西北少年战地服务团成立,提出“唤起民众,一致抗日”的口号,并讨论制订了团章、团歌、团员守则,当时骨干团员约20余人,平均年龄15岁,最小的只有13~14岁。在天寒地冻的日子,西北少年战地服务团集体向马鸿逵请愿,要求宣传抗日,到抗日前线去服务。马鸿逵无法拒绝这一正义的爱国行动,只好敷衍地说:“你们年龄小,不宜离家远出,就改为宁夏少年战地服务团(以下简称少战团),在省境内进行抗日宣传吧!”根据当时的情况,再坚持下去也无济于事,只得整队回校,积极投入抗日宣传的准备工作。
1938年4月初,少战团在侯亦人等同志率领下从银川出发,先后在银北的平罗和黄渠桥等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宣传的形式丰富多样,如演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王芳救国》,讲解、揭露日军暴行,张贴连环画、出壁报,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开路先锋》等歌曲。团员们虽然年龄不大,有的在家里生活还需要父母照顾,但在党组织的教育下,变得坚强起来,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在驻地举行时事座谈会,直到深夜。从银北回来以后,团员只休息了几天,便又出发到银南的宁朔、灵武、吴忠、金积、中宁、中卫等地去宣传,一到宿地就和当地学校的师生举行座谈。在少战团的爱国行动的影响下,银川南北各地学校纷纷组织起宣传队,广泛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8年春,马鸿逵迫于全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舆论压力,不得不恢复银川、中卫的中等学校。并委派实验小学校长贺自正任宁中校长,重新开放的学校有了很大变化,读书会、歌咏队都组织起来了,同学们踊跃参加,有的阅读书报,热烈讨论时事;有的学唱抗战歌曲,十分活跃。薛嵩山同志担任音乐课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时教同学们唱抗日歌曲外,还指导读书会的活动,介绍我们阅读进步报刊和书籍。我记得当时有《中国怎样降到半殖民地》,邹韬奋的《萍踪寄语》《新华日报》等。当时正是平型关大捷后,他还给我和武景惠、黄子华3人讲述平型关大捷的意义,了解认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发挥的作用。
不久,共产党员张芳山(孙芳山)同志来到宁夏中学,教的是历史课。第一天上课,便向同学提出:“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学习古代史、西洋史,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不如改学中国现代史。首先应该懂得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同学们一致表示同意,于是他就从鸦片战争讲起,用血淋淋的事实,讲述西方帝国主义先后向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以及清政府如何丧权辱国,签订一系列条约,致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近百年来的国耻,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保卫大武汉的战役开始以后,地下党组织在宁夏中学礼堂组织了一场报告会,由张芳山同志主讲,他详尽地讲述了保卫大武汉的意义与作用。听讲的人有银川文教界及其他各界的爱国人士数人,礼堂内挤得水泄不通,连门窗和礼堂外的台阶上也都站满了人,会场一片寂静,大家凝神倾听,最后张芳山同志在长时间的掌声中结束了讲演。这次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后来张芳山同志因此被特务发现搜捕,只得迅速离开了宁夏。
1938年暑假,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实验小学少战团和宁夏中学宣传队通过合法手续,分赴银北的平罗、黄渠桥、石嘴山、宝丰等地进行宣传,所到之处均与当地的学校配合活动。初到平罗时,曾与平罗一小联合在街头进行宣传,队员们向群众详细地讲解日本帝国主义侵我中华暴行的连环画,在街上演《逃难到宁夏》,并给群众教唱抗日歌曲。人民群众特别欢迎和支持宣传队员的爱国行动,纷纷表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团结起来,抗战到底,誓死不做亡国奴!”当时在平罗开展工作的地下党员苏文(陆平)、杨寿亭(杨一木)同志都参加指导了这次活动。以后在黄渠桥、宝丰、石嘴山等地宣传时,都有地下党的同志做指导。两个学校的宣传队员,自始至终情绪都很高,白天边赶路边宣传,夜间排练节目、印传单,还和当地学校开座谈会或举行联欢,直至深夜。最后在黄渠桥会合时,宁夏中学的队员主动把实验小学的小队员们带上赶路,这次宣传,历时半个多月,才返回银川。宁夏中学宣传队接着又到银南的杨和、叶盛、李俊、瞿靖进行了宣传。
从1937年冬到1938年秋,在地下党的领导下,银川南北等地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由于马鸿逵反动统治的迫害,1938年冬,随着几个地下党员被迫离开,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就转入低潮。可是,中国共产党播下的革命种子,却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在宁夏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录自《宁夏青运史》第一辑,宁夏回族自治区团委青运史研究组编,1985年12月